[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在极端初始状态的快速平衡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78502.8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83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挚;王道波;傅健;李坤;甄子洋;蒋婉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8 | 分类号: | G05D1/08;G05D1/10 |
代理公司: | 32200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芸 |
地址: | 21001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极端 初始 状态 快速 平衡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无人机在极端初始状态的快速平衡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无人机上电,对陀螺仪、磁力计、加速度计进行校准,并检查电机解锁后是否运转正常,如果不正常,对无人机下电进行相关检查;
(2)各个传感器校准完毕,电机解锁后一切正常,手持无人机准备进行抛飞;
(3)向上以任意方向抛出无人机,当无人机在空中自由落体的时候,拨动遥控器档位,使得遥控器档位设置的无人机飞行模式处于抛飞状态;
(4)无人机自由落体时,接收到遥控器的档位变化,根据各个传感器反馈的信息,飞行控制器调用算法,使得自身快速进入平稳飞行状态;
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飞行控制器调用算法分别在飞行控制器的各个子控制器内部进行运算,按照角速率子控制器、姿态子控制器、速度子控制器、位置子控制器的顺序依次进行解算,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步骤1:对系统状态Xe,设计非线性切换面s1i,s2i为
其中s1=[s11,s12,s13]T,s11为系统切换面s1的第一个切换面,s12为系统切换面s1的第二个切换面,s13为系统切换面s1的第三个切换面,s2=[s21,s22,s23]T,s21为系统切换面s2的第一个切换面,s22为系统切换面s2的第二个切换面,s23为系统切换面s2的第三个切换面,Xe=[x1,x2,x3]T,x1为系统状态Xe的第一个分量,x2为系统状态Xe的第二个分量,x3为系统状态Xe的第三个分量,∫Xe=[∫x1,∫x2,∫x3]T,符号∫xe表示∫xedt,∫x1为系统状态积分∫Xe的第一个分量,∫x2为系统状态积分∫Xe的第二个分量,∫x3为系统状态积分∫Xe的第三个分量,切换面的系数为ck1=diag{ck11,ck12,ck13},ck11为系数ck1的第一个分量,ck12为系数ck1的第二个分量,ck13为系数ck1的第三个分量,ck2=diag{ck21,ck22,ck23},ck21为系数ck2的第一个分量,ck22为系数ck2的第二个分量,ck23为系数ck2的第三个分量,ck3=diag{ck31,ck32,ck33},ck31为系数ck3的第一个分量,ck32为系数ck3的第二个分量,ck33为系数ck3的第三个分量,ck1i>ck2i>0,ck3i>0,i=1,2,3,ξ=q/p,ξ是吸引子,p和q是正奇数且p>q;
步骤2:令z1=Xe=[z11,z12,z13]T,z11为z1的第一个分量,z12为z1的第二个分量,z13为z1的第三个分量,方程又表示为
步骤3:基于切换面s1i和s2i,定义编号为0i,1i,2i,3i的子空间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z1i代表z11、z12、z13中的任意一个,z2i代表z21、z22、z23中的任意一个,s1i代表s11、s12、s13中的任意一个,s2i代表s21、s22、s23中的任意一个,i∈[1,2,3];
接着,在切换面s1i和s2i上确定4个点Ps1i+,Ps1i-,Ps2i+和Ps2i-满足如下条件:
s1i(Ps1i+)=0;s1i(Ps1i-)=0;s2i(Ps2i+)=0;s2i(Ps2i-)=0; (28)
由Ps1i+,Ps1i-,Ps2i+和Ps2i-两两相连的连线Ps1i-Ps2i-,Ps1i+Ps2i-,Ps1i-Ps2i+,Ps1i+Ps2i+构成四条辅助面h0i,h1i,h2i,h3i,其数学表达式为:
hki=ωki1z1i+ωki2z2i+mi (29)
其中ωki1≠0,ωki2≠0,ωki1和ωki2是切换系数,z1i代表z11、z12、z13中第i个状态量,z2i代表z21、z22、z23中第i个状态量,mi>0,mi是常量,hki为第k子空间的辅助面,下标k表示第几个子空间且k=0,1,2,3,下标i表示系统状态Xe的第i个状态变量,切换系数ωki1,ωki2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ω0i1=-ω3i1,ω0i2=-ω3i2,ω1i1=-ω2i1,ω1i2=-ω2i2 (30)
其中ω0i1为第i个状态量对应的辅助面在第0子空间的第一个系数,ω0i2为第i个状态量对应的辅助面在第0子空间的第二个系数,ω1i1为第i个状态量对应的辅助面在第1子空间的第一个系数,ω1i2为第i个状态量对应的辅助面在第1子空间的第二个系数,ω3i1为第i个状态量对应的辅助面在第3子空间的第一个系数,ω3i2为第i个状态量对应的辅助面在第3子空间的第二个系数,ω2i1为第i个状态量对应的辅助面在第2子空间的第一个系数,ω2i2为第i个状态量对应的辅助面在第2子空间的第二个系数;
步骤4:当系统状态进入子空间0i,1i,2i,3i后,辅助面就被用来设计控制器输出u,状态z1=Xe的当前辅助面被定义为:
hi=ωi1z1i+ωi2z2i+mi,i=1,2,3 (31)
其中mi>0并且
其中K_INF和K_UAS为需要计算得到的切换系数,ω0i1为系统状态z1i在第0子空间的切换系数,ω1i1为系统状态z1i在第1子空间的切换系数,ω2i1为系统状态z1i在第2子空间的切换系数,ω3i1为系统状态z1i在第3子空间的切换系数,ω0i2为系统状态z2i在第0子空间的切换系数,ω1i2为系统状态z2i在第1子空间的切换系数,ω2i2为系统状态z2i在第2子空间的切换系数,ω3i2为系统状态z2i在第3子空间的切换系数,式中ωi1和ωi2的计算步骤如下:
(a)在公式(27)中的切换面s 2i 上确定Ps2i+(-ck2,1)和Ps2i-(ck2,-1);
(b)计算第3i子空间的辅助面h3i的斜率K_UAS=0.5·(0.6·ck2+0.4·ck1)∈[ck2,ck1];
(c)基于(29) ,根据K_UAS=ω3i2/ω3i1和Ps2i+(-ck2,1),我们得到:
ω3i1=1,ω3i2=K_UAS,mi=-(1·(-ck2)+K_UAS·1) (33)
(d)计算h3i和公式(27)中的切换面s 1i 的交点Ps1i+(Xp1,Yp1);
(e)根据点Ps1i+(Xp1,Yp1)和Ps2i-(ck2,-1),我们得到:
h1i=ω1i1z1i+ω1i2z2i+m1
其中ω1i1=K_INF=(Yp1-Yp2)/(Xp1-Xp2),ω1i2=-1,Xp2=ck2,Yp2=-1,Xp1为辅助面h3i和公式(27)中的切换面s 1i 交点的横坐标,Yp1为辅助面h3i和滑模面s 1i 交点的纵坐标,m1为辅助面h1i的常量系数;
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和条件,我们得到:
其中K_INF和K_UAS为上述计算得到的切换系数;相应的,当前辅助面被写成紧凑的形式:
h=Ω1z1+Ω2z2+m (34)
其中h=[h1,h2,h3]T,h1为第一个状态量的辅助面,h2为第二个状态量的辅助面,h3为第三个状态量的辅助面,Ω1=diag{ω11,ω21,ω31},ω11为第一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第一个系数,ω21为第二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第一个系数,ω31为第三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第一个系数,Ω2=diag{ω12,ω22,ω32},ω12为第一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第二个系数,ω22为第二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第二个系数,ω32为第三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第二个系数,m=[m1,m2,m3]T,m1为第一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常量系数,m2为第二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常量系数,m3为第三个状态量的辅助面中对应的常量系数;
步骤5:无抖震趋近律Ni被设计为:
其中:
ki>0,ai=-ω0i2/ω0i1=-ω3i2/ω3i1,bi=-ω1i2/ω1i1=-ω2i2/ω2i1,ck3i为公式系数ck3的第i个分量,
步骤6:通过解算微分方程
其中:为状态误差z1的导数,为状态误差z2的导数,为常量m的导数,d为干扰项;
通用子系统的统一表达式为:
其中Xe=[x1,x2,x3]T是子系统的状态误差,其中:x1为状态误差的第一项,x2为状态误差的第二项,x3为状态误差的第三项,u=[u1,u2,u3]T是子系统的控制输入,其中:u1为输入向量的第一项,u2为输入向量的第二项,u3为输入向量的第三项,d=[d1,d2,d3]T是子系统受到的内部不确定和外界干扰的总和,其中:d1为干扰向量的第一项,d2为干扰向量的第二项,d3为干扰向量的第三项,f(xe)∈R3×3和g(xe)∈R3×3是系统误差的连续函数;
根据(36),我们得到针对通用子系统的辅助面滑模控制器的输出为
其中Ω1,Ω2在得到,N=[N1,N2,N3]T是趋近律且Ni>sup{-ωi1·di},i=1,2,3,N1为趋近律的第一个分量,N2为趋近律的第二个分量,N3为趋近律的第三个分量,ωi1为辅助面的第一个系数,di为第i个干扰项;
通过上述6个步骤,我们得到每个电机转速平方的表达式为:
其中:δcol为四个旋翼产生的总升力,Mx为滚转力矩,My为俯仰力矩,Mz为偏航力矩,d,kT,kQ是通过测量得到的力和力矩的参系数,d为飞机重心到电机的距离,kT为拉力系数,kQ为力矩系数;
将转化成对每个电机所施加的控制输出,表达式为:
其中:u1为对电机1产生的控制输出,u2为对电机2产生的控制输出,u3为对电机3产生的控制输出,u4为对电机4产生的控制输出,kM是归一化为PWM波的电机角速度,wM是归一化为PWM波的电机截距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7850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