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61443.3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93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危玲;黄盖群;曾贞;曾益春;陈宝瑞;殷浩;王香君;郑继川;姚永权;李永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637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桑椹 菌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病虫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桑椹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肥大性菌核病花被厚肿,灰白色,病模膨大,中心有一黑色菌核,病模弄破后散出臭气。缩小性菌核病椹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病椹内形成黑色坚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桑椹各小果染病后,膨大,内生小粒形菌核。病椹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
目前桑椹菌核病防治中,春季施药次数一般在3次或3次以上,农药使用量较大,费时费工,加之施药方法不够科学,带来果桑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精确桑椹菌核病防治打药时间,可以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可以减缓桑椹菌核病病原菌抗药性产生,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桑椹价值、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果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专利号为201110104815.0,公开了一种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方法,在2月下旬-4月中旬,桑椹三种菌核病的子囊盘萌发期,使用草甘膦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喷洒桑园地面2-3次。该方法不仅可以杀灭子囊盘内的子囊孢子,起到防治桑椹三种菌核病的目的,其杀灭效果与常用的桑椹菌核病防治药剂甲基托布津的效果相同,同时还可防除杂草,并且该防治方法不会直接喷药于桑椹,与传统防治方法相比,避免了桑椹受到农药污染。上述技术在桑椹菌核病的过程中,每年需要多次施药,需要大量的人力,且只是针对地面子囊盘进行杀灭,如不配合果桑树体部分的施药,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明确时间、精准施药,提高桑椹品质,实现果桑生产提质增效的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年春季果桑进入初花期,待果桑有80%的桑雌花开放(即桑雌花的花柱由抱合卷曲变为伸出张开并由细变粗、柱头颜色也由青变白)后,在上午10点-下午6点的某个时间段,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中的任意一种,对桑椹的花、叶及枝干进行1次喷雾防治,在桑雌花谢花前(即桑雌花柱头萎焉前)完成防治。果桑有80%的桑雌花开放是按品种分区域调查果桑开花情况,当同一品种的果桑有80%的桑雌花开放时,才施药。
进行药剂防治时,每公顷用药量根据果桑种植密度、果桑树龄及长势情况确定,以药液能均匀覆盖果桑花、叶、枝干为原则。
药剂防治应在天气晴朗,桑叶、桑花及桑枝上无露水时,即桑叶、桑花及桑枝无水或露水已经晒干或风干时进行。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主要在于施药时间的把握,即必须在同一品种果桑的桑雌花开花率达到80%至桑雌花谢花之前的一段时间进行施药,而此段时间在春季仅有5-8天,因此必须把握施药时间段,并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任意一种,对果桑的花、叶及枝干进行喷雾。这种方法明确了施药的时间以及用药的种类和浓度,实行精准施药,可以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和农药的施用量,有利于降低桑椹的农药残留,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提高桑椹品质,实现提质增效。
2、传统的防治需要施药3-6次,而这种方法只需施药1次就能有效防治桑椹菌核病,可以大量减少果桑生产中菌核病防治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农药、农业机具等生产成本。
3、本发明最大限度控制了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可以减少农药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生态保护成本。
4、本发明降低了果桑菌核病防治农药施用总量,可以减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有利于持续控制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利于果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14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