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孔径级配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植被种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60166.4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4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尹健;张贵;李晟;桑正辉;胡雄伟;高婷;孙劲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E04B1/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 |
地址: | 41000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孔径 植生型 多孔 混凝土 植被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的植被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获得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截面的等效孔径Z;然后确定计划种植的植物成熟期根的尺寸X、茎的尺寸Y;根据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截面的等效孔径Z、植物成熟期根的尺寸X、茎的尺寸Y三者间关系,选择植物的种植方式。本发明的基于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植被种植方法可用于指导植被的种植,在生态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发明的植被种植方法简单、易懂,可有效的维持植生型多孔混凝土内部植被的生命力,对充分实现植生多孔混凝土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应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孔径级配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植被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建设活动的不断扩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普通混凝土的大量应用而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二氧化碳排放增多而导致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植生型多孔混凝土能够有效阻止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对恢复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是指能够适应绿色植物生长、又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的混凝土及其制品,将间断粒级的粗骨料、水泥及添加剂按一定的比例范围进行混合,加水进行搅拌,浇筑及自然养护之后,便可得到具有大量纵向连通、大孔隙的多孔质混凝土,植生型多孔混凝土具有高于25%的孔隙结构以及5~15Mpa的抗压强度,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空间和保护。它的最大特点是存在大量连续的孔隙,拥有一般混凝土所不具备的多种功能。因此,该混凝土不仅仅在混凝土领域,而且在生态及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在价值。
众所周知,将根系引导至肥沃的土壤中,植被才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应用于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的植被,而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的植草功能,关键在于其纵向连通孔隙的孔径大小,保证其具有较好的植被根茎透过的能力。由于混凝土碱度较高,当在孔隙内部填充生长基质后,随时间的延长,混凝土释放的碱可能导致基质pH值升高,进而导致不适宜植被的生长;若使植被的根系只存在于混凝土中,由于混凝土内部供植被生长的营养成分含量有限,最终植被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的状况直至萎蔫;同时,如果选择种植的植被根茎的尺寸与混凝土孔隙的孔径不匹配,若植被根茎的尺寸太大,植被的根茎亦对混凝土造成威胁,植被的生命周期也就大大缩短,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也显著降低。目前,在植生型多孔混凝土中进行植被种植,一般是将种子直接播种在混凝土表面,导致种子与混凝土底部土壤的间距增加。因此,需要一种适宜的播种方式,避免植被的根茎对混凝土造成破坏,同时及时引导植被的根系伸入泥土,使植被与混凝土长期稳定共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孔径级配的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植被种植方法,该方法能用于指导植被的种植,可维持其内部植物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提高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的生态效益。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的植被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得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截面的等效孔径Z;
S2.确定计划种植的植物成熟期根的尺寸X、茎的尺寸Y;
S3.根据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截面的等效孔径Z、植物成熟期根的尺寸X、茎的尺寸Y三者间关系,选择植物的种植方式;
若种植1种植物时,得到植物成熟期根的尺寸为X,茎的尺寸为Y;
(1)当Z>Y>X时,将植物种子种植到植生型多孔混凝土底部的土壤中;
(2)当Y>Z>X时,先将植生型多孔混凝土铺设后,再将混有植被种子的泥浆从植生型多孔混凝土顶部注入。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截面的等效孔径Z,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a.将植生型多孔混凝土的截面进行打磨、清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01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