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自增韧建筑水泥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58713.5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3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曾军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银杉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6 | 分类号: | C04B28/06;C04B20/02 |
代理公司: | 36129 南昌赣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锦霞<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432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建筑 水泥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强自增韧建筑水泥及制备方法,在不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情况下,能有效改善硫铝酸盐、铁铝酸盐高强度水泥极易凝结问题。其技术方案是将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与氯化石蜡、EVA蜡分散研磨均匀,然后与粉煤灰、尾矿、磷渣、钢渣、氯化钙液浸泡干燥处理的木质纤维配合,得到一种高强自增韧建筑水泥。该水泥不但强度高,而且具有自增韧性,可以显著改善了高强混凝土易收缩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激发水泥凝胶的强度,对实现水泥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自增韧建筑水泥。
背景技术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升级换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在低碳时代到来之际,在国家提倡节能降耗、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新型建材不可回避的使命。为此, 以绿色环保、利废、隔热、保温、防火、质轻、高强、替代、成本低廉、节土、节地为目标的新型建材从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新机遇。新型建材的工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年增长超过14%,从业企业超过5000多家。目前,不断有新型建材被开发,特别是一些复合化、多功能化、节能化、绿色化、轻质高强化的新型建材占据了传统建材50%以上的比重。
随着建筑向高层发展,混凝土对建筑的的负荷越来越重,减少混凝土使用量无论是对于节约资源还是减少建筑的的载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可以减小构件断面尺寸而增加建筑物的使用空间,降低配筋率、减轻结构自重,同时还能提高抗震性能,降低工程总体造价。因此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是实施“减量化”的重要举措。另外,随着各类废弃物粉煤灰、尾矿、磷渣、钢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急需采用外加剂来达到增强的目的。根据已有技术,通过添加高效减水剂,可以大幅增加水泥的分散,使水泥的胶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加混凝土强度,减少混凝土在建筑物中的使用量。也有报道通过添加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强度,从而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在建筑物的构筑物中,为了达到需要的强度,现有技术显然是不够的,大都还需要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丝、钢筋等提升强度。
525,625,725号的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高强度水泥,是制备高强度混凝土的最佳选择,具有快硬快凝、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继续增长的特性。适用于抢修抢建、早强、抗渗和抗硫酸盐 腐蚀等混凝土工程。但是该类材料极容易凝结,无论是泵送还是凝结的均匀度,均较差,而且由于强度高,形成的混凝土没有伸缩空间,发脆,极易收缩变形和出现裂纹,这给此类材料的实际施工应用带来不便。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城市建设飞速增长,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同时,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许多城市都在修建地铁、隧道等各种地下交通设施,高强度建筑材料使用量也相应增大,其性能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功能。传统的混凝土,抗裂能力差,在对混凝土耐久性日趋重视的今天,研究和开发低成本,通用型的高强自增韧建筑水泥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等高强水泥存在容易提前胶结、难以泵送、收缩率大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强自增韧建筑水泥及制备方法,显著改善了高强混凝土易收缩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激发水泥凝胶的强度,对实现水泥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高强自增韧建筑水泥,按重量份计,由如下原料制备而成:
硫铝酸盐水泥 50-80份
铁铝酸盐水泥50-80份
氯化石蜡 5-10份
EVA蜡 2-5份
粉煤灰 0~30份
尾矿 0-30份
磷渣 0-30份
钢渣 0-3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银杉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银杉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87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