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生化检测的微流控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55345.9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7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葛瑞金;杨昕;阎玉川;张继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爱思唯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33/53 |
代理公司: | 32230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樊文红;尹妍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南京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化 检测 微流控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化检测的微流控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流体通道芯片和检测区;所述流体通道芯片用于流体进样、混合,流体通道芯片上设有第一微孔;混合后的待检测液体通过第一微孔进入检测区检测;检测区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盖片、第一基片、第二基片和第三基片;盖片、第一基片、第二基片和第三基片依次键合,上设有用于流体出入的微孔,第二基片和第三基片的微孔间固定有生物分子涂膜;混合后的待检测流体依次穿过第一微孔、第三微孔、生物分子涂膜、第二微孔、第一基片微流道流体入口进入第一基片的微流道进行反应。本发明的微流控设备,检测区独立于微流道,流体贯穿生物分子涂膜后平流,实现流体和生物分子涂膜的充分接触和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化检测的微流控设备。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是本世纪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是一种操控微尺度流体在微小通道或构建中流动的系统,它能够在一个微小至仅有几平方厘米的薄片上集成一个生物或化学实验室。微流控芯片能够实现样品消耗的大幅减少,即成本的大幅降低,并减少样品处理时间,提高检测分辨率/灵敏度,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微流控芯片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目前在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均有涉及。
现有的微流控芯片,多为在载体(如基底、膜等)上固定生物分子作为反应区,流体流过反应区后在检测区内进行反应,但这样的反应流体接触不够充分,很可能影响检测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化检测的微流控设备,本发明的微流控设备能更充分的反应,检测结果更准确,并且能实现流体的定量控制和多指标联检。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生化检测的微流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通道芯片和检测区;所述流体通道芯片用于流体进样、混合,所述流体通道芯片上设有第一微孔;混合后的待检测液体通过第一微孔进入检测区检测;所述检测区结构包括n个检测单元,n≥2;所述一个检测单元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盖片、第一基片、第二基片和第三基片;所述第一基片设有微流道的一面与第二基片的一面键合;所述第二基片上设有第二微孔;所述第三基片与第二基片另一面键合,并在第二基片的第二微孔处对应设有第三微孔;所述第二基片和第三基片的微孔间固定有生物分子涂膜;所述混合后的待检测流体依次穿过第一微孔、第一个检测单元的第三微孔、第二微孔、第一基片微流道流体入口进入第一基片的微流道;后依次穿过最后一个检测单元的第二微孔、第三微孔、第一微孔回到流体通道芯片进入废液池;完成检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区由至少3个检测单元并联或串联组成;所述串联的检测区结构,混合后的待检测流体穿过第一微孔进入第一个检测单元,之后依次经过第2个……第n-1个检测单元,最后穿过第n个检测单元的微孔回到流体通道芯片进入废液池,完成检测;所述多个检测单元并联的检测区结构,在第三基片下表面还设有微流道,混合后的待检测流体穿过第一微孔后,在第三基片的微流道上分流,分别进入前n-1个检测单元,进入前n-1个检测单元的流体在第一基片微流道中汇合,最后穿过第n个检测单元的微孔回到流体通道芯片进入废液池,完成检测。采用多个检测单元的串并联结构,可以实现多项指标的联检,也可通过在生物分子涂膜上沉积多个生物分子实现。
所述流体通道芯片可以为常规微流控芯片,包括基片、盖片,在基片上刻蚀微流道,盖片上设置微孔,在微流道中进行样品、缓冲液的混合后混合流体从微孔进入检测区进行反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优选的流体通道芯片结构,可通过压力阀控制实现更精确的进样,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爱思唯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爱思唯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53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