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然接触氧化塘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54860.5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9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揭亮;陈宇航;肖秋美;高洋;李景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林青中 |
地址: | 510375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然 接触 氧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然接触氧化塘,其包括主塘和位于所述主塘下游的副塘,所述主塘与所述副塘为一体式的塘体结构,所述主塘的设计水深大于所述副塘的设计水深;所述主塘在前段靠近塘底的位置设有进水管,且在上游的进水区域设有曝气装置,所述主塘内还布设有微生物挂膜填料,所述主塘在靠近于所述副塘的位置设有将所述主塘与所述副塘隔开的多孔的漂浮式隔浊帘,所述漂浮式隔浊帘的纵深长度大于所述副塘的深度;所述副塘的塘底设有滤料层;所述主塘及所述副塘内均种植有水生植物。该自然接触氧化塘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且不易堵塞,能够持续稳定的对污水或中水等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净化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设计一种自然接触氧化塘。
背景技术
氧化塘,又称生物塘或稳定塘,是一种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设施总称。氧化塘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藻类及植物来处理污水。其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日光辐射提供能量)作为初始能量的推动下,通过氧化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并以水生植物和水产、水禽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净化的污水也可作为再生资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在我国,尤其是在缺水干旱的地区,氧化塘是实施污水的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所以稳定塘处理污水成为我国着力推广的一项技术。
按照塘内微生物的类型和供氧方式来划分,传统的氧化塘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好氧塘:水深较浅,一般为0.1-1.0m,光照直射塘底,塘内存在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并由藻类的光合作用和风力搅动提供溶解氧,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
2)兼性塘:水深1.0-2.0m,表层为好氧区,中层为兼性区,底部为厌氧区,沉淀污泥在此进行厌氧发酵;兼性塘是在各种类型的处理塘中最普遍采用的处理系统;
3)厌氧塘:水深一般大于2.0-5.0m,基本上处于厌氧状态;
4)曝气塘:水深一般2.0-3.0m,采取人工曝气方式供氧,塘内全部处于好氧状态,曝气塘一般分为好氧曝气塘和兼性曝气塘两种;
5)水生植物塘:一般水深0.5-2.0m,在塘内种植一些纤维管束水生植物,比如芦苇、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等,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尤其是对氮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传统的氧化塘净化效率有限,且受气候影响较大,功能性单一,结构单一,严重限制了氧化塘在工程实践的推广运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净化效率高、效果持续稳定的自然接触氧化塘。
一种自然接触氧化塘,所述自然接触氧化塘包括主塘和位于所述主塘下游的副塘,所述主塘与所述副塘为一体式的塘体结构,所述主塘的设计水深大于所述副塘的设计水深;所述主塘在前段靠近塘底的位置设有进水管,且在上游的进水区域设有曝气装置,所述主塘内还布设有微生物挂膜填料,所述主塘在靠近于所述副塘的位置设有将所述主塘与所述副塘隔开的多孔的漂浮式隔浊帘,所述漂浮式隔浊帘的纵深长度大于所述副塘的深度;所述副塘的塘底设有滤料层;所述主塘及所述副塘内均种植有水生植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塘的设计水深为2.5m-3.0m,长宽比不小于1:1且不大于3:1;所述副塘的设计水深为0.1m-0.6m,长宽比不小于1:1且不大于3:1;所述主塘与所述副塘的水域面积比为1-3: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具有多个出水口,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距离所述主塘的塘底0.2m-0.4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曝气装置曝气覆盖面积占所述主塘的水域面积的8%~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太和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48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截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下一篇:小分子多肽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