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载有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854856.9 申请日: 2017-09-20
公开(公告)号: CN107569447B 公开(公告)日: 2021-06-18
发明(设计)人: 陈航平;李革;张敏敏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新济薇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K9/00 分类号: A61K9/00;A61K47/36;A61K47/32;A61K47/26;A61K47/18;A61K47/02;A61K49/00;A61M37/00
代理公司: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曾银凤;万志香
地址: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载有 结核菌素 蛋白 衍化 可溶性 微针贴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载有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该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基底和针体,所述基底由第一高分子材料制备而成;所述针体由结合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和针体赋型材料制备而成;所述结合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占针体总重量的百分比为0.04‑0.10%;所述针体赋型材料包括第二高分子材料和小分子材料;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选自透明质酸或其钠盐、羟乙基淀粉、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聚乙二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小分子材料选自水溶性的小分子糖、偏酸性的水溶性氨基酸、偏酸性的水溶性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和小分子材料的质量比为3‑8:1。本发明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具有良好的穿刺强度和体内溶解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载有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结合病患者数达927万,中国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20万人,防控形势仍然很严峻。而结核病早期的诊断是控制结核病蔓延的关键环节和因素,所以前期简单的诊断技术决定了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水平,现阶段对结核病的初步诊断主要依赖于结合菌素皮试实验,以及后续的影像学、病原学、血清抗体检测等技术实现。

结核菌素试验作为初期结核病诊断的辅助手段,在临床诊断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医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纯度高,特异性强,如果结合受试对象的其他条件,结核菌素试验仍然可以帮助结核病的前期诊断,帮助流行病学医师发现人群中结核菌的感染者和易感者,甚至于发现特定人群中的传染源。尤其是在15岁以下人群中开展结核菌素试验,对于指导儿童卡介苗复种和已感染者预防性服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核菌素试验作为一种传统的测试手段沿用至今,其接种有多种方法,如皮上划痕法(Pirquet法)、软膏粘贴法(Moro法)、皮上多刺法(Heaf法)和皮内注射法(Mantoux法),前3种方法由于剂量不易标准化,测量结果难以判定,现很少使用。目前以皮内注射为主,该法方法剂量准确,试验结果易于判定,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要求严格,注射深度和角度都决定了皮试实验的结果,有一定的误诊风险。同时,由于注射疼痛,儿童、婴幼儿群体依存性相对较差,并且皮内注射偶尔会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如临床上常有因注射后,护理不当出现实验残痕化脓性感染、引起淋巴管炎等。而另一方面,无菌针头的安全性是否有保障、是否有重复交叉感染的隐患、针头及塑料管材料成本高,生产制造时对环境污染严重,使用后,后续处理困难等因素也成为使用皮内注射进行给药的缺陷,种种不良因素影响下,寻找一个安全有效,依从性高的皮试诊断方法是当下最关键的问题。

可溶性微针经皮免疫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免疫方法,从提出到不断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其特点是使用方便、普通人员易于操作,同时由于,微针针体的长度有限,刺入不触及皮肤神经,无痛、特殊人群顺应性良好,在能充分穿透皮肤角质层条件下,载药的针尖恰好到达免疫细胞最多的皮层部位,所以实验成功率高,临床确诊更具有说服力。而尤其是可溶性微针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不仅克服了以往硅及金属微针二次伤害及生物相容性等安全性问题,而且避免了注射式微针漏液及剂量差异大等缺点,同时具有生产制备方便,载药量相对较大等优点。但是目前大多数可溶性微针的针体存在刚性差,皮肤刺入率低等缺点,难以有效的实现皮内递药;并且现有可溶性微针的针体在皮肤内膨胀溶解速度慢,药物释放慢,对于载有长效的治疗药剂尚可使用,而对于皮试药剂如结核菌素类药物需快速使用后,观察皮肤的反应情况,使得对微针刺入皮内的溶解速度和药物的释放速度要求较高,现有的可溶性微针难以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载有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的可溶性微针贴片,该可溶性微针贴片具有良好的穿刺强度和体内溶解速度。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新济薇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新济薇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48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