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54387.0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9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潘金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良旭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F01N1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曲面环形 第二管道 第一管道 外翻边 锥面 汽车排气管 环形部 前端设置 侧壁 卡箍 装配 弧形设置 卡箍卡接 依次设置 直线设置 小头端 箍紧 内壁 适配 外壁 紧贴 配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该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卡箍,第一管道的前端设置依次设置的锥面环形部和曲面环形部,锥面环形部的侧壁呈直线设置,曲面环形部的侧壁呈弧形设置;第二管道的前端设置与曲面环形部形状相适配的曲面外翻边,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连接时,曲面环形部的曲面小头端插入曲面外翻边内,卡箍卡接在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使得锥面环形部和曲面外翻边被卡箍箍紧,曲面外翻边的内壁与曲面环形部的外壁紧贴配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有一种汽车排气管的连接结构,专利号:2011200537371,名称:“汽车排气管的连接结构”的现有技术,见图1,其结构是:包括第一管道10的外圆周壁上设有凸出于该第一管道外壁面的环形凸起11,第二管道20管口处设有用于和环形凸起11形成密封配合的外翻边21,第一管道10的端部插入到第二管道中后该第一管道10的环形凸起与所述外翻边紧密贴合。上述连接方式,无法调节管子径向的误差,致使两根管子的安装状态不统一(同轴度得不到保证),只能采取其他部件,如金属软管、波纹管来弥补径向的误差;且采用倾斜的左侧面与外翻边相接触,气密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气密性好的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卡箍,所述第一管道的前端设置依次设置的锥面环形部和曲面环形部,所述锥面环形部的侧壁呈直线设置,所述曲面环形部的侧壁呈弧形设置,该锥面环形部的锥面小头端与第一管道的前端相连,锥面环形部的锥面大头端与曲面环形部的曲面大头端固定相连,以使锥面环形部和曲面环形部构成V型凸起连接部;所述第二管道的前端设置与所述曲面环形部形状相适配的曲面外翻边,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连接时,曲面环形部的曲面小头端插入所述曲面外翻边内,曲面外翻边的前端邻近所述曲面环形部的曲面大头端设置,所述卡箍卡接在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连接处,使得锥面环形部和曲面外翻边被卡箍内侧箍紧,曲面外翻边的内壁与曲面环形部的外壁紧贴配合,形成密封。
进一步,所述卡箍的内侧面呈弧形设置,装配时使得锥面环形部和曲面外翻边被卡箍的弧形内侧箍紧,更加贴合。
进一步,所述曲面外翻边的尾端内侧壁设置环形台阶,以使所述曲面环形部的曲面小头端插入所述曲面外翻边时对曲面环形部进行限位。
上述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的装配方法,首先将第一管道的V型凸起连接部插入第二管道的曲面外翻边,使得V型凸起连接部的曲面环形部的外侧壁紧贴第二管道的曲面外翻边的内侧壁,由第二管道的环形台阶对第一管道的V型凸起连接部进行阻挡限位;然后将卡箍套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接头处,使得V型凸起连接部的锥面环形部和第二管道的曲面外翻边被卡箍的弧形内侧箍紧,然后锁紧卡箍即可。
发明的技术效果:(1)本发明的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曲面环形部和曲面外翻边相配合,使得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由斜面接触变为曲面接触,有效增加了接触面积,同时曲面配合更加服贴,提高了密封效果;(2)曲面外翻边的尾端内侧壁设置环形台阶,有效对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插入量进行限位,具有安装辅助定位的作用,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管道损坏;(3)采用曲面配合后,不再需要将石墨垫粘合在中间,节省了成本,也避免了以前石墨垫在物流途中经常发生掉落的现象;曲面配合后由卡箍进行抱紧,装配时的径向误差由抱箍进行弥补,确保了装配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汽车排气管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汽车排气管曲面V型连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良旭车辆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良旭车辆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43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