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盘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846420.5 | 申请日: | 2014-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19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 发明(设计)人: | E.毛雷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SMW-奥托布洛克紧固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B31/103 | 分类号: | B23B31/103;B23B31/1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周心志;傅永霄 | 
| 地址: | 德国梅***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夹盘体 引导槽 斜齿部 夹盘 夹爪 楔形杆 通孔 方向指向 夹紧状态 径向伸延 可插入 可运动 移动 加工 | ||
本发明涉及夹盘(1),带有:夹盘体(2);加入到夹盘体(2)中且沿径向伸延的至少两个引导槽(6);相应可在引导槽(6)中移动的夹爪(8),其具有朝夹盘体(2)的方向指向的斜齿部(10,11);可运动地支承在夹盘体(2)中的楔形杆(9),其相应通过在楔形杆(9)处加工的斜齿部(11)与夹爪(8)的斜齿部(11)中的一个在夹紧状态中在运行方面相连接;在夹盘体(2)中加入的通孔(4),引导槽(6)通到通孔(4)中。此外,本发明涉及夹爪(8),其可插入到设置在夹盘(1)中的引导槽(6)中。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10385690.7、申请日为2014年08月07日、发明名称为“夹盘”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夹爪,其可插入到设置在夹盘中的引导槽中,该夹盘例如设置在机床处以用于支撑轴、空心柱体或其他的旋转对称的构件。
背景技术
可由文献DE 195 02 363 C1得悉此类夹盘。在此在夹盘体的端侧中设置有在夹盘体的纵向方向上伸延的孔,在该孔中可沿轴向移动地插入有操纵活塞。操纵活塞通过中间元件驱动三个楔形杆(Keilstange),其在夹盘体中加入容纳凹处的时候可沿轴向移动地支承在其中。楔形杆具有斜齿部,其在运行方面相应与夹爪共同作用。此外,在夹盘体的自由的端侧中加入有沿径向伸延的三个引导槽,在其中相应可插入有夹爪中的一个。一旦夹爪利用其斜齿部与相应的楔形杆处于形状配合的有效连接中,楔形杆可通过操纵活塞来运动且通过在楔形杆与夹爪的下侧之间的斜齿部使相应的夹爪沿径向朝待夹紧的工件的方向上进给。
这种夹盘已经在实践中证实可行且用在多个机床中。在加工已夹紧的工件时产生污物,例如由于所使用的冷却液或由于从工件分开的切屑。然而,呈液体质点、金属切屑等等的形式的污物沉积在朝工件的方向指向的引导槽中,由此在夹爪与引导槽或楔形杆之间在其进给时产生很高的摩擦。然而,由此降低夹紧力,从而不再保证可靠地夹住待加工的工件。虽然可手动地为引导槽清除污染物,然而该工作费时且因此成本很高。
已经认识到该问题且通过文献EP 1 759 793 B1说明了一种夹盘,在其中为三个引导槽中的每个设置有润滑剂供给部。在现有技术中,在夹爪与夹紧活塞或操纵活塞之间的运行上的有效连接借助于楔形钩联结部(Keilhakenkopplung)来实现。
存在的缺点是,在已经已知的夹盘运行时润滑剂由于存在的离心力朝凹处(在其中布置有补偿重物)的方向上离开引导槽。应通过安装在凹处中的泵将收集在其中的润滑剂朝引导槽的方向上泵送。在现有技术中并未设置成在夹爪进给时持久地特别地润滑引导槽。
如果操纵楔形杆,污物通过引导槽不仅到达到引导槽与夹爪之间,而且尤其到达到楔形杆处。不利的是,并未保护楔形杆在夹盘体中不受污物影响,且润滑剂仅到达到夹爪与其引导槽之间且并未到达到楔形杆处,至少并未使得清洁楔形杆和夹爪的斜齿部,或使得污物到达在楔形杆与夹盘体的内壁之间且附着在此处,因此操纵楔形杆需克服提高的摩擦阻力。然而,这降低了夹紧力且导致楔形杆或夹盘体的损耗,由此在夹紧工件时产生不精确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如此改进开头提及的类型的夹盘,即污物即未到达至引导槽和夹爪的区域中,也未到达至楔形杆和夹盘体的区域中,更确切地说,应与夹爪的相应的运行状态无关地防止这样的污物进入。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以下特征来实现:至少一个密封隔板布置或固定在相应的所述夹爪处,且相应的所述密封隔板在所述夹爪的插入的状态中不透水和/或不透气地贴靠在所述引导槽处。
从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到本发明的其他的有利的改进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W-奥托布洛克紧固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未经SMW-奥托布洛克紧固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64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