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质保持下的水绵和附着藻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5556.4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1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于谨磊;刘正文;关保华;陈非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质 保持 附着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水绵形成和控制附着藻类生物量增加的方法,可应用于水体生态修复领域。本方法包括在以构建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生态修复的水域,放养鱼类;在鱼类投放后10天内投放河蚌,利用鱼类与河蚌在系统中发挥的生态效用,实现在未显著影响水体水质和水下光照条件的情况下,达到抑制水绵形成和控制沉水植物叶片表面附着藻生物量增加的效果,从而维持鱼类对植物叶片表面附着藻类及水绵的长效、可持续控制效果。本发明在综合已有生物净水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向系统中放养鱼类和滤食性底栖动物,利用鱼类与滤食性底栖动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水绵和植物叶片表面附着藻类生物量的长效、生态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水质保持前提下的控制水绵形成和抑制附着藻类生物量增加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常常引起淡水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即促使以沉水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清水态(透明度高,水体清澈)转变为以浮游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浊水态(透明度低,水体浑浊)。所以,为了更好的利用湖泊资源,对富营养化湖泊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到富营养化前的状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沉水植物覆盖度较高的水体一般透明度较高、水体清澈,它通过抑制沉积物再悬浮、降低内部营养负荷和抑制浮游植物生长等作用机制,对维持清水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因此,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中,常将沉水植物群落恢复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以恢复或构建稳定沉水植物群落结构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生态修复实践中,附着藻类往往在植物叶片表面形成较高的生物量,水面也易形成大面积水绵,而如何控制这些附着藻类的生物量和抑制水绵的形成,至今暂无生态、长效的控制技术。目前国内外防治丝状藻类暴发的措施主要有三种:(1)物理方法:人工打捞是最常见的方法,此方法见效迅速、安全,但操作难度较大、费用昂贵,且打捞时藻丝容易断裂,更容易促使其大量繁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丝状藻类大量暴发的问题;(2)化学方法:主要向已形成较大丝状藻类生物量的水体中投放人工合成或植物提取液,如高猛酸盐、卤素、硫酸铜、羟基苯甲酸、樟树和柳树提取液等,通过破坏藻类细胞达到杀藻目的,这种方法虽然见效快,但只有这些化学物质在水体中维持较高浓度时才能发挥作用,而且化学物质本身具有毒性,容易引起水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还可能导致沉水植物的消亡,影响水体水质;此外,化学手段一般常用于应急处理大面积水绵暴发事件,在附着藻和水绵的长效控制方面作用微小;(3)生物方法:主要利用生物操纵理论,达到控藻目的,如螺类、无脊椎动物(摇蚊幼虫等)等可一定程度上牧食附着藻类,但至今还未见它们对丝状藻类牧食的相关报道,也暂缺丝状藻类和附着藻类生物量的长效生态控制技术。针对已有技术的不足,结合附着藻和水绵的生长特性,亟需一种长效控制丝状藻和植物表面附着藻类生物量的生态方法,这也是现阶段淡水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所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在水质保持的同时,能够抑制水绵形成和控制附着藻类生物量增加的技术方法,从而实现在未显著影响水体水质和水下光照条件的情况下,达到抑制水绵形成和控制沉水植物叶片表面附着藻生物量增加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水质保持下的水绵和附着藻类控制的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放养鳑鲏鱼类:在以构建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生态修复的水域,投放鳑鲏鱼。
(2)投放河蚌:在鳑鲏鱼类放养10天之内,投放河蚌。
所述步骤(1)和步骤(2)中所投放的河蚌与鳑鲏鱼的生物量比为10~30:1;优选的河蚌与鳑鲏鱼的生物量比为30:1。
本发明步骤(1)所述的水域为沉水植物可生长的河道、池塘和湖泊等水域。
本发明步骤(1)所述的沉水植物为苦草。
本发明所述的河蚌,优选三角帆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55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