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涤纶纺织布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43740.5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8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徐惠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惠芝 |
主分类号: | D06M11/46 | 分类号: | D06M11/46;D06M11/44;D06M101/32;D06M101/40;D06M10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700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织布料 涤纶 布料 纳米氧化物涂层 吸湿透气 竹炭纤维 手感 除臭 涂覆 抑菌 自洁 柔软 异味 编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涤纶纺织布料,布料外表面涂覆有纳米氧化物涂层,布料在编织时加入竹炭纤维与outlast纤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软,手感好,同时又具有除臭、抑菌的涤纶纺织布料;本发明的纺织布料吸湿透气,具有消除异味和自洁污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涤纶纺织布料。
背景技术
涤纶纤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高性能纤维中用途最被看好的纤维。由于技术难度高,以前只有美国杜邦和日本帝人等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该产品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制造技术极为保密。我国对该产品依赖进口,通过连续4个五年计划都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终于攻关成功,并在近几年投入产业生产。
涤纶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在纺织、服饰的开发上也日渐重要,但是由于涤纶本身的可纺性差,易缠绕,强力高,易损机件等问题,使得涤纶在纺织、服饰上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067254A,公开日2007年11月7日,名称为涤纶纤维混纺纱及其加工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涤纶纤维混纺纱及其加工方法,包括涤纶纤维10-60%,腈氯纶纤维30-80%,抗静电合成纤维1-10%,纤维的长度为38mm或51mm,混纺纱支数为10s-50s。其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提供了一种耐磨性能和阻燃性能较好的涤纶纤维混纺纱,但是其用途限于高温、电焊、高压屏蔽等特种防护服,而不适用于普通家居服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涤纶纤维本身的可纺性差,使得涤纶在纺织、服饰上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而提供一种柔软、除臭、防菌的涤纶纺织布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涤纶纺织布料,布料外表面涂覆有纳米氧化物涂层,布料在编织时加入竹炭纤维与outlast纤维。
作为优选,竹炭纤维、outlast纤维与涤纶的质量比为0.8-1.2:0.32-0.56:1。
作为优选,所述纳米氧化物涂层为纳米二氧化钛或纳米氧化锌。
作为优选,纳米氧化物粒径为100-120nm。
作为优选,,纳米氧化物涂层占布料外表面的98%以上。
作为优选,纳米氧化物涂层以超声波方式将纳米氧化物粒子涂覆在布料表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软,手感好,同时又具有除臭、抑菌的涤纶纺织布料;
2)本发明的纺织布料吸湿透气,具有消除异味和自洁污的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
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采用的原料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1
一种涤纶纺织布料,布料外表面涂覆有纳米氧化物涂层,布料在编织时加入竹炭纤维与outlast纤维;竹炭纤维、outlast纤维与涤纶的质量比为0.8:0.32:1;所述纳米氧化物涂层为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物粒径为100nm;纳米氧化物涂层占布料外表面的98%以上;纳米氧化物涂层以超声波方式将纳米氧化物粒子涂覆在布料表面。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惠芝,未经徐惠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37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D06M 对纤维、纱、线、织物、羽毛或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进行D06类内其他类目所不包括的处理
D06M11-00 用无机物或其配合物处理纤维、纱、线、织物或这些材料制成的纤维制品;和机械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如丝光
D06M11-01 .用氢、水或重水;用金属氢化物或其配合物;用硼烷、二硼烷、硅烷、二硅烷、膦、二膦、、二、胂、二胂或它们的配合物
D06M11-07 .用卤素;用氢卤酸或其盐,用氧化物或卤素的含氧酸或其盐
D06M11-32 .用氧、臭氧、臭氧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或过化合物;从具有两性元素—氧键的阴离子衍生的盐
D06M11-51 .用硫、硒、碲、钋或其化合物
D06M11-58 .用氮或其化合物;如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