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筛选优质囊胚的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40325.4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9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赵亮;孙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积水潭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3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筛选 优质 囊胚 试剂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筛选优质囊胚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胚胎植入已成为生殖医学研究领域中尚未解决的热点问题。胚胎植入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指胚泡运行到子宫后,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胚泡的定位、粘附和穿透,此过程相当复杂,是胚胎和子宫内膜双方共同作用完成的,位于胚胎外围的滋养层细胞在胚胎侵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通过分泌系列细胞因子和激素行使妊娠识别作用,还通过分泌这些因子、激素的作用使胚胎对子宫内膜发生粘附及侵入的作用。
关于胚胎植入和异位妊娠方面的研究表明,对胚胎植入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和分子可能不是来源于母体,而是来源于胚胎,母胎界面组织只是提供胚胎发育的载体。加强胚胎植入阶段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和确定调控胚胎植入的内源性关键特异分子,有助于提高胚胎植入成功率。目前关于胚胎植入的分子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既往的研究多将胚胎滋养层细胞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基因表达时间顺序演变,缺少细胞基因表达空间研究,也很难找到人自然妊娠生理性囊胚作为研究。
辅助生殖技术解决大量生殖系统问题,帮助不孕夫妇获得子代,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快乐。然而,相比较自然妊娠,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显示,排除不孕疾病因素影响,辅助生殖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的隐患,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风险和出生婴儿健康(儿童期和成年期)风险增加,给社会经济和家庭带来巨大风险并长期负担。本领域中,优质囊胚具有较好的发育潜力,具有植入正常子宫内膜潜力,未来发育成正常胚胎。优质囊胚具有安全性,而没有围产期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如何在人辅助生殖囊胚植入前进行优质囊胚的筛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人辅助生殖囊胚植入前进行出生安全性预测,具体为在人辅助生殖囊胚植入前筛选优质囊胚,优质囊胚将正常发育。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人辅助生殖囊胚植入前进行出生安全性预测的试剂盒。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在人辅助生殖囊胚植入前进行出生安全性预测的试剂盒,可包括用于检测人辅助生殖囊胚的壁滋养层细胞和极滋养层细胞中398个基因的表达量的产品;所述398个基因为表2所示的人的下述基因:SCARB1基因;PPP3CA基因;EVL基因;CAPG基因;PLCG2基因;DIP2C基因;INA基因;HAUS8基因;BPHL基因;IFT74基因;FANCG基因;PSKH1基因;PDE8A基因;DLX3基因;SLC35E3基因;FBXO36基因;ZNF7基因;TNFAIP1基因;TP53INP1基因;PKMYT1基因;DTX4基因;NFYA基因;VEPH1基因;TPCN2基因;ANKRD6基因;GCLC基因;ABCD4基因;AP1G2基因;MFSD10基因;EIF5A2基因;ASB8基因;SLC35F5基因;CGRRF1基因;HES6基因;PIGU基因;TMTC4基因;LMF2基因;MGAT2基因;C1orf112基因;LYRM1基因;TAOK2基因;TFPT基因;MAP3K2基因;FAM193A基因;FUCA2基因;DPF2基因;CAMK2D基因;YIPF1基因;C14orf109基因;TMEM5基因;EED基因;CDK16基因;LRP1基因;TUBB6基因;CDK5基因;THOP1基因;RNF139基因;BRP44L基因;HSD17B10基因;C5orf22基因;GYG1基因;SLC35C1基因;ZBED1基因;SNX29基因;ANXA6基因;CBLL1基因;C11orf82基因;TRMT5基因;ATP6V0D1基因;BARD1基因;ARL6IP4基因;ELOVL6基因;INTS7基因;CHMP1B基因;GNAI2基因;AKT1基因;HSDL2基因;C19orf10基因;TCOF1基因;RBX1基因;EID1基因;IREB2基因;C14orf2基因;NDUFA7基因;PFDN2基因;SNRPA基因;RPS19基因;TMEM208基因;SSNA1基因;RPS23基因;KHSRP基因;EIF1B基因;COX5B基因;PFDN4基因;PDCD5基因;ARFGEF2基因;COX8A基因;RPL26L1基因;SYF2基因;RPL32基因;CPSF2基因;RPLP1基因;IPO4基因;NDUFB6基因;PREP基因;ANAPC7基因;SLU7基因;PDGFA基因;RPS24基因;RPL28基因;RTF1基因;RBM12基因;NAA38基因;CTCF基因;POLR2F基因;RBM27基因;TXNDC17基因;SMARCA4基因;DAAM1基因;SMC2基因;EIF4G3基因;NDUFA13基因;BLOC1S1基因;TIMM10基因;RPL22基因;AGPS基因;RPL27A基因;TIMM8B基因;TOMM5基因;MRPS28基因;BOLA2基因;RBMX2基因;AGFG1基因;NDUFS5基因;HS6ST1基因;SLC35E1基因;LARP4基因;SNRPD2基因;S100A13基因;RPL23A基因;MRP63基因;ABCF1基因;FKBP2基因;GABARAPL2基因;LEPR基因;POLR2L基因;DDX6基因;WHSC1基因;ROCK1基因;MORF4L2基因;TFAM基因;SUPT7L基因;SERTAD2基因;CCDC59基因;LMO4基因;COMMD9基因;RBM19基因;KRR1基因;RPS12基因;NDUFA6基因;NDUFA2基因;FUS基因;HEATR5A基因;ILKAP基因;NTAN1基因;S100A6基因;SDHD基因;NOP10基因;MGST2基因;MCRS1基因;SETD2基因;TARBP2基因;LRRC57基因;RPL27基因;WBSCR22基因;RNMT基因;RPL30基因;PBRM1基因;EARS2基因;PRELP基因;PPP1R14A基因;CSNK1G1基因;KRTCAP2基因;MTOR基因;COX6B1基因;RBM42基因;TFE3基因;RPL23基因;KLF3基因;RC3H1基因;C11orf10基因;SNRPE基因;COX7C基因;XIAP基因;MFSD5基因;TRMT11基因;RPS15A基因;BOLA3基因;RPS25基因;SNRNP200基因;C12orf57基因;WDR26基因;RPL22L1基因;TAF1D基因;DGCR2基因;SPAG7基因;OSBP基因;PDAP1基因;GRHL1基因;CHCHD7基因;NDUFC1基因;KIAA1919基因;GON4L基因;RPS15基因;TMEM69基因;SLC6A8基因;TRIM59基因;PPP6R1基因;PDE6A基因;TCEB2基因;USP25基因;UQCRB基因;QRSL1基因;RAB33B基因;AP4E1基因;POLR2I基因;COX6C基因;MRPL33基因;RPL34基因;KCTD5基因;NDUFB4基因;UBN2基因;ATP5D基因;RPL36AL基因;COX7A2基因;METTL13基因;C15orf63基因;RPL35A基因;NDUFA1基因;RNF145基因;OR7E37P基因;CRIP1基因;PDRG1基因;SNRPG基因;IQSEC1基因;NDUFB2基因;IRF1基因;ATP2B4基因;USP47基因;SHFM1基因;TMEM56基因;NIF3L1基因;UQCR11基因;MED10基因;NDUFB3基因;CMIP基因;TMEM41B基因;TATDN3基因;NUFIP1基因;KLRG2基因;ACAD8基因;RPLP2基因;MRPL52基因;ROMO1基因;RPL31基因;TAF10基因;RPS26基因;CEPT1基因;OSTM1基因;SMARCAD1基因;COMMD6基因;UQCR10基因;RPL36基因;CARD6基因;COX7B基因;ZNF766基因;RPL35基因;POLRMT基因;MRPS21基因;TMF1基因;RNF125基因;IMPDH1基因;UGT8基因;ZRANB1基因;MTRR基因;RPL41基因;MUL1基因;CHURC1基因;C17orf61基因;CCNT2基因;RREB1基因;FAM8A1基因;ATP5J2基因;MYLIP基因;UQCC基因;UQCRQ基因;MRPL24基因;UBL5基因;ATOX1基因;ATP5E基因;RPS28基因;COX17基因;TMEM128基因;USP32基因;YIPF5基因;CHCHD10基因;SPATA5基因;DDX51基因;SEC61G基因;MTX2基因;SLC20A2基因;SRXN1基因;PSTPIP2基因;SNRPF基因;DNAL1基因;RICTOR基因;APOC1基因;CXXC1基因;NOM1基因;DGAT1基因;RPL38基因;RPL37A基因;C1RL基因;TMEM168基因;SMUG1基因;CAMK1D基因;RPS21基因;SMURF2基因;OST4基因;TLR7基因;FLJ13197基因;KIAA1522基因;TAB1基因;FLJ39653基因;CC2D1A基因;SGTB基因;MDM2基因;FAM165B基因;GRIN2D基因;PWWP2A基因;TGFBR1基因;MYEOV2基因;ZNF493基因;SYNJ2基因;ELOVL7基因;TADA1基因;SETD4基因;ANKS4B基因;LARP6基因;C17orf89基因;RIPK4基因;PIN4基因;NR1H3基因;ZSCAN12基因;DPM3基因;NAV2基因;TRIOBP基因;C10orf47基因;SERAC1基因;SLC46A1基因;FBRSL1基因;PTPN23基因;PIF1基因;SPTB基因;ARHGAP26基因;ABI2基因;HMGN5基因;C12orf56基因;RIC8B基因;TDRKH基因;SLC9A6基因;ANKRD13D基因;ZNF426基因;SMYD4基因;CEP97基因;ACTR5基因;ZBTB1基因;VPS18基因;GBAS基因;ZMYND19基因;GALNT7基因;LYRM5基因;ANKS6基因;SS18L1基因;P4HA1基因;MYPOP基因;ZNF99基因;SCARA3基因;MID1基因;PPM1N基因;ZNF700基因;ZFP30基因;TMEM159基因;ZNF333基因;BMP8B基因;TECPR2基因;UPRT基因;CIDEB基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未经北京积水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03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