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率低能耗免二次污染的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净化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与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839998.8 申请日: 2017-09-18
公开(公告)号: CN107413175B 公开(公告)日: 2020-11-06
发明(设计)人: 朱天乐;邵明攀;孙也;秦国彤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分类号: B01D53/32 分类号: B01D53/32;B01D53/90;B01D53/44;B01D53/04
代理公司: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代理人: 姜荣丽
地址: 100191***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高效率 能耗 二次污染 低温 等离子体 协同 催化 净化 室内 挥发性 有机物 方法 装置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率低能耗免二次污染的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净化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与装置,属于室内空气净化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位于主风管中的吸附/催化双功能净化材料组件在建筑物启动通风净化的时段内以正常风速长时间高效吸附分离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在建筑物不启动通风净化的时段内,借助低温等离子体在低风速条件下短时间内循环通过吸附/催化双功能净化材料组件,使吸附态有机物完全氧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关闭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后含臭氧的循环气体继续循环通过吸附/催化双功能净化材料组件,使臭氧彻底分解。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的室内挥发性有机物转化效率高,能耗低,避免了二次污染物释放到室内空气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率低能耗免二次污染的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净化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室内存在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简称VOCs),是恶化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极大,大多数挥发性有机物不仅对人的呼吸道、眼、鼻等产生刺激作用,还对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肝和肾等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可借助室温吸附和其他可在室温条件下分解有机物的方法净化。室温吸附是目前对室内空气中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应用最为成熟的技术,但吸附法存在的问题是仅仅将气相中的有机物转移到固相吸附剂表面,没有彻底净化,且吸附剂吸附容量有限,为保证长期稳定运行,需要定期更换吸附剂或使吸附剂再生。另外,常用的活性炭吸附剂易吸潮,需要严格控制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关室温条件下氧化挥发性有机物,已有不少报道。尽管室温催化氧化甲醛已进入应用阶段,但尚没有一种技术可以高效转化苯系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对于大多数挥发性有机物,普遍存在效率低和不能完全降解为无害物等问题。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是在低温等离子体系统内引入催化剂,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净化有机物。其协同作用在于低温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能在催化作用下将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申请号为201110082007.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治理VOCs的反应器,该专利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方式,以石英玻璃管为筒体,外壁包裹金属导电物作为介质阻挡放电的外接电极,筒体中间设置不锈钢管为介质阻挡放电的内电极,在不锈钢管和玻璃管之间放电气隙之间填充吸附剂和催化剂,实现低浓度工业废气中VOCs的高效净化。申请号为201410674694.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复合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器、负离子净化器、双介质等离子处理器、高能离子处理器和复合催化装置,所述处理器和催化装置内分别设有密闭的气室,气室之间依次连通,复合催化剂可以分解吸附催化分解残余的臭氧。以上均为连续放电直通式结构,可以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中的高能活性粒子催化氧化有机物,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处理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时存在低温等离子体连续运行能耗高,气体通过这些组件时气流阻力大,连续放电释放的臭氧量大,气流直接通过使部分未完全氧化的有机物和臭氧释放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为降低低温等离子体能耗,许多学者也在研究间歇放电式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净化VOCs。Kim Hyu-Ha等人(Kim H.H.,Tsubota S.,Date′M.,et al.Catalyst regenerationand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Au/TiO2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nonthermalplasma.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2007,329:93–98.)首先提出“吸附-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再生技术”,采用具有良好吸附性和催化性能的吸附剂,首先对VOCs进行吸附,然后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再生催化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99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