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化硅复相陶瓷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38675.7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2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双;魏春城;刘爱菊;孟子霖;张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573 | 分类号: | C04B35/573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洪珊珊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硅 陶瓷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陶瓷,特别是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层状碳化硅/反应烧结碳化硅复相陶瓷,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一种碳化硅复相陶瓷包括如下原料成分:碳化硅粗粉Ⅰ、碳化硅细粉Ⅱ、石墨烯纳米片、木炭黑、硅粉、分散剂、结合剂;碳化硅粗粉Ⅰ与碳化硅细粉Ⅱ的质量比为100:200‑300。本发明的碳化硅复相陶瓷的体积密度>3.1g/cm3,抗弯强度>480MPa,断裂韧性>5.2MPa·m1/2,相比单一反应碳化硅陶瓷其力学性能明显改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陶瓷,特别是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层状碳化硅/反应烧结碳化硅复相陶瓷,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反应烧结碳化硅是以碳化硅、碳颗粒为坯体,加热条件下使硅熔融,液相硅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渗入坯体,液相硅同碳颗粒反应形成次生β-SiC颗粒,β-SiC颗粒将坯体中的初始碳化硅颗粒连接起来,同时液相硅填充剩余的孔隙,从而制得致密的碳化硅材料。上述制备过程赋予了反应烧结碳化硅高致密度、低烧结温度、易成型复杂形状部件等优点,因此反应烧结碳化硅在发动机系统、能量转化装置、高温分离领域等有着广泛的应用。
陶瓷材料的性能决定于其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反应烧结碳化硅的组成相包括初始碳化硅、次生碳化硅和游离硅,相组成的均匀性差;尤其是,游离硅的脆性较高,断裂过程中往往成为裂纹扩展的路径。为了提高反应烧结碳化硅的强度、韧性等力学参数,可以加入碳化硼、短纤维、碳化硅晶须、低熔点多元合金等,目的是降低游离硅的含量和尺寸,同时提供多种强韧化机制。然而,上述第二相的引入往往引起反应烧结碳化硅成分不均匀、强度降低,所制备陶瓷的密度一般低于3.10g/cm3,断裂强度一般在300~450MPa之间,所以陶瓷的综合力学性能一般比较低。所以,选择何种第二相作为增强体,从而提高反应烧结碳化硅的强度、韧性等综合性能一直是反应烧结碳化硅性能研究的核心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碳化硅复相陶瓷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碳化硅复相陶瓷,所述的复相陶瓷包括如下原料成分:碳化硅粗粉Ⅰ、碳化硅细粉Ⅱ、石墨烯纳米片、木炭黑、硅粉、分散剂、结合剂。
目前反应烧结碳化硅材料的原料为碳化硅、碳粉和硅粉,碳化硅粉是整个材料的骨架,含量占主体。本发明采用碳化硅粗粉和碳化硅细粉配合使用,是因为粗粉压制成型所形成的孔隙比较大,细粉正好填充这些孔隙,进而提高整个陶瓷的密度。烧结过程中碳与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次生碳化硅,该次生碳化硅可以结合(粘结)初始的碳化硅,赋予整个陶瓷较高的强度,本发明选用石墨烯纳米片和木炭黑作为反应的碳源,木炭黑生成颗粒状次生碳化硅,石墨烯纳米片生成层状次生碳化硅,而层状次生碳化硅可以显著提高陶瓷的韧性和强度。再者,细粉体都有团聚的趋势,团聚体引起材料结构不均匀、强度降低。本发明中碳化硅细粉、木炭黑需要加分散剂进行分散,尽量使其以单个颗粒的形式存在。加入适量的结合剂再配合后面的干压成型,进一步提高坯体的强度。
在上述碳化硅复相陶瓷中,碳化硅粗粉Ⅰ与碳化硅细粉Ⅱ的质量比为100:200-300。
在上述碳化硅复相陶瓷中,所述碳化硅粗粉Ⅰ的粒径为20-30μm,碳化硅细粉Ⅱ的粒径为3-8μm。
在本发明复相陶瓷中,粗粉形成骨架,细粉填充孔隙进一步加固骨架,经不断试验发现,将碳化硅粗粉和细粉的粒径分别控制在上述范围时,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较优,且原料成本较低。且两种粉体的粒径又决定了粉体的配比,在颗粒堆积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经不断实验发现,碳化硅粗粉Ⅰ与碳化硅细粉Ⅱ的质量比为100:200-300时,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最佳。如果粗粉过多,所形成的孔隙无法填充,陶瓷密度低;粗粉过少,陶瓷的骨架不稳定,力学性能低。
在上述碳化硅复相陶瓷中,所述石墨烯纳米片的厚度为50-300nm,木炭黑的比表面积为10-18m3/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86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