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阻隔功能的粘接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36654.1 | 申请日: | 2017-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8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范德辉;黄昌政;吴雪生;洪娟;杨德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源市普立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23/08 | 分类号: | C09J123/08;C09J151/06;C09J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7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阻隔 功能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阻隔功能的粘接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其原料配方包括(以下为重量百分含量):20%‑6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10%‑30%聚乙烯接枝母料、5%‑40%乙烯‑乙烯醇共聚物、10%‑30%聚烯烃弹性体、0.08%‑0.2%抗氧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实施塑化共混工艺挤出造粒而制得。本发明所公开的粘接树脂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加工性能及阻隔性能,不仅适用于多层汽车塑料燃油箱的粘接层,还可用于多层塑料复合软管及多层塑料阻氧管等复合材料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功能材料领域,涉及热熔胶粘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阻隔功能的粘接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是一种链状结构的结晶性聚合物,对气体具有优异的阻隔性,与聚酰胺(PA)和聚偏二氯乙烯(PVDC)并称为世界上三大阻隔树脂。EVOH的阻气性是聚乙烯的10000倍,是PA的100倍,比PVDC高40倍。但EVOH也存在一些性能缺陷,即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阻隔性能下降,且吸湿性大,与常见的热塑性塑料聚丙烯PP、聚乙烯PE相比,加工性能差、韧性差。因此目前EVOH主要与隔湿性能优良的聚烯烃(PP、PE)通过多层共挤或者层状共混的方法制造阻隔性复合包装材料。
聚乙烯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应用十分广泛。聚乙烯粘接树脂(即热熔胶)是通过化学接枝、熔融共混等方式,赋予普通聚乙烯极性官能团,使之具有很强的粘接性能,能与其他材料紧密粘接。以聚乙烯粘接树脂为中间粘接层,可以使普通聚乙烯与EVOH、PA、木材以及金属等材料形成紧密粘接,从而制得很多复合材料。
目前,汽车塑料燃油箱典型的六层结构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内层)/粘接层/EVOH阻隔层/粘接层/回收料层/着色HDPE(外层)。多层共挤塑料复合软管也具有类似的结构:聚乙烯PE(印刷层)/粘接层/EVOH阻隔层/粘接层/聚乙烯PE(热封层)。这类结构的阻隔性复合材料,其对氧气和空气的阻隔效果主要靠中间的阻隔层来发挥作用,粘接层一般采用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的聚乙烯粘接树脂。
由于聚乙烯粘接树脂本身不具有阻隔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分子和有机分子的作用会影响粘接层的粘接效果,进而会影响阻隔制品的阻隔效果。因此,在保持粘接性能的同时,如何提高聚乙烯粘接树脂的阻隔性能成为当前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02134467A)介绍了一种纳米阻隔热熔胶的制备方法,其是通过在聚烯烃中加入一定量有机改性层状纳米硅酸盐先制得纳米聚烯烃材料,再将增粘树脂、单体及引发剂与纳米聚烯烃材料经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反应原位接枝制得。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103173167A)介绍了一种多层油箱用热熔胶的制备方法,其是将聚乙烯、聚丙烯、单体、引发剂和聚烯烃成核剂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先制得聚烯烃接枝物,再将聚烯烃接枝物和聚乙烯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得多层油箱用热熔胶。但上述专利均未提及到主要使用阻隔树脂EVOH与聚乙烯体系通过熔融共混以提高聚烯烃粘接树脂的阻隔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阻隔功能的粘接树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粘接树脂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加工性能及阻隔性能,不仅适用于多层汽车塑料燃油箱的粘接层,还可用于多层塑料复合软管及多层塑料阻氧管等复合材料领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阻隔功能的粘接树脂,其原料配方包括(以下为重量百分含量):20%-6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 5%-40%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10%-30%聚乙烯接枝母料、10%-30%聚烯烃弹性体、0.08%-0.2%抗氧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源市普立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源市普立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66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