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型生物质油水煤浆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35794.7 | 申请日: | 2017-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4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季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原平宏祥选煤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1/32 | 分类号: | C10L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41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生物 油水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稳定型生物质油水煤浆的制备方法,属于煤炭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添加发酵后的生物质材料(豆粕、大豆和亚麻籽),通过发酵后的生物质中的含量较高的粗纤维,使煤浆中已分散的固体颗粒相互交联,从而有效地阻止颗粒沉淀,防止固液间的分离,同时发酵后的生物质的加入,有效改善煤浆的粘度,提高煤颗粒之间的作用力,提高水煤浆稳定性能;且本发明通过大豆、亚麻籽等具有高含油性材料进行粉碎处理并发酵,经高温蒸煮使油脂凝胶并球磨形成颗粒,通过负载在粗纤维材料表面的脂质物,与煤炭颗粒和分散剂有效结合,提高水煤浆材料的分散性能,通过其形成高强结合度的材料,进一步提高水煤浆的稳定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稳定型生物质油水煤浆的制备方法,属于煤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煤浆燃料的热值和降低其着火点,油水煤浆作为一种新型煤基代油流体燃料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油水煤浆(COW)由油、水、煤3种成分与微量添加剂组成。其含煤量一般都在35~50%,水的含量不低于15%。目前,有资料显示,与油煤浆及水煤浆相比,由于其内相为两种物质(煤和另一种液体),其稳定性机理有所变化,稳定因素也有所增加。而且这种三元混合燃料具有易点燃、热值高、节省用油、粘度较低等优点。根据煤浆外相成分不同,油水煤浆又可分为油基油水煤浆与水基油水煤浆两种。油水煤浆与水煤浆相比有以下优点:(1)通常水煤浆适应煤种主要是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从而限制了水煤浆的应用范围,而油水煤浆无煤种要求,可以使用无烟煤、烟煤、褐煤等多种煤种。(2)与水煤浆相比,油水煤浆的燃点较低,主要是由于燃料油的加入,使煤浆更加容易着火燃烧。另外,油水煤浆的燃烧热值要比水煤浆燃烧热值高很多,一般均能接近甚至超过动力用煤热值标准。(3)由于燃料油的加入,油水煤浆的内部结构与水煤浆相比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其流变性质上的不同。实验证明这种内部结构大大增强了煤浆体系的稳定性。将适当配比的这种煤浆静置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仍能保持稳定。(4)油水煤浆由于燃烧效率的提高,因此克服了煤浆中煤含量较水煤浆稍低的困境,其洁净程度也相应进一步增加。(5)精细油水煤浆氮氧化物的排放比柴油机的低大约10~25%;CO排放量与柴油的排放量差不多;与直接燃用煤相比,SO2的排放量大大降低,排放最大值仅为74×10-6,符合国家标准。
油水煤浆技术经过近10年的开发研究,已取得了有关油水煤浆制备、燃烧、气化及众多煤质和油质因素对油水煤浆成浆性、浆体流变性影响等方面一定量的基础实验数据。但是现有的油水煤浆分散液由于材料结合度较差,无法制备具有稳定性能的水煤浆,所以对其进行有效改良,是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的油水煤浆分散液由于材料结合度较差,无法制备具有稳定性能的水煤浆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稳定型生物质油水煤浆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5~50份一浸豆粕、10~15份大豆和5~8份亚麻籽置于粉碎机中,粉碎并过目筛,得过筛混合粉末,按质量比7:2,将去离子水添加至过筛混合粉末中,搅拌混合并密封发酵,得发酵物;
(2)按质量比1:8,将发酵物与去离子水混合并加热煮沸,静置冷却至室温,得混合液,收集混合液表面凝结油脂薄膜,洗涤、干燥并碾磨过筛,得改性颗粒;
(3)将收集油脂薄膜后的混合液过滤,收集得滤饼并洗涤、干燥得生物质颗粒,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5~50份无烟煤、10~15份改性颗粒、25~30份生物质颗粒球磨混合,过筛得混合粉末;
(4)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5~50份去离子水、10~15份分散剂、20~25份混合粉末和5~8份重油置于烧杯中,水浴加热并控制搅拌混合,超声分散,即可制备得一种稳定型生物质油水煤浆。
步骤(1)所述的发酵温度为30~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原平宏祥选煤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原平宏祥选煤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57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