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脑卒中防控和快速救助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34345.0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91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沈小芳;李一峰;陈璐;徐妍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鼓楼医院 |
主分类号: | G16H50/30 | 分类号: | G16H50/30;G16H50/00;G16H40/20;G16H10/6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脑卒中 快速 救助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健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脑卒中防控和快速救助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潜伏期长,发病率急促、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可能性大的特点。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脑卒中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逐步将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要求。
引发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有多种,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等。同时,脑卒中潜伏患者往往存在的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都会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因此,针对脑卒中的病前防控,需要病患医护结合、长期和全方位的开展工作。
脑卒中发病临床的常见症状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行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等。脑卒中的医疗确诊通常需要大型专业设备,包括脑血管造影、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以及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测。
研究发现脑卒中发病前,会有常见预兆如:
(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脑卒中救治窗口期狭窄,发针时间基本决定了救治效果和预后致残率患者。传统的脑卒中诊治模式由于缺乏有效的预先管理、即时判断支持和实时专病救助体系,并且脑卒中患者往往因发病前兆症状不显著,没有心理预案而受到忽视,等患者出现显著发病症状,自主送往医院时,往往已经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导致救治效果不良。因此,如能在脑卒中患者预兆期即能实现病情判定、预案处理和协同救治,将大幅提高救治效率和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卒中防控和快速救助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和方法能够对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防控,并且提高救助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脑卒中防控和快速救助系统,包括平台服务系统和前端系统,所述前端系统通过无线网络与所述平台服务系统传输信息,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管理系统在逻辑上包括以下功能系统:
病历数据管理系统,用于记录、保存患者的病历信息;
脑卒中动态风险评估系统,用于对患者进行动态化的风险评估,建立救治预案,为患者提供措施防控建议;
资讯服务系统,用于编辑及发送资讯;
发病判定联合支持系统,用于远程对患者发病做快速判断;
紧急救助协同系统,用于协调调配医疗资源,组织救助工作;
所述前端系统包括:
用户前端系统,患者及家属用于查询及接收信息、信息交互沟通;
医护前端系统,医护人员用于数据查阅,编辑、发布资讯,信息交互沟通和救助工作;
救助人员前端系统,救助人员用于数据查阅和信息交互沟通;
值班人员前端系统,值班医护人员用于数据查阅,编辑、发布资讯,信息交互沟通,病情判断并组织建立救助工作。
一种脑卒中防控和快速救助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患者的病历信息上传至病历数据管理系统;
步骤二,基于患者的病历信息,对患者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并建立救治预案;
步骤三,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的远程沟通;
步骤四,远程发病联合诊断;
步骤五,制定救治方案,协同救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鼓楼医院,未经南京鼓楼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43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兰花促生长肥料
- 下一篇:一种多肉植物抗菌杀虫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