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30175.9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6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通汇塑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101/00 | 分类号: | C08L101/00;C08L67/04;C08L67/02;C08K7/14;B29B9/06 |
代理公司: | 遵义浩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2112 | 代理人: | 李明 |
地址: | 5611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塑料颗粒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塑料(即PP/PE塑料)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建筑领域、农业领域,但是现今的塑料颗粒都是化学产品,在自然环境下很难分解;埋入地下后需要长久以后才会降解,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破坏;所以塑料垃圾已成为公认的人为生产出来的非常污染环境的物质。塑料颗粒作为塑料制品的原材料,其自身的环保性能极大地影响了塑料制品的环保性能。同时,如何将废弃塑料处理并再生利用,也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加工方法,环保性能高,稳定性好,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废弃塑料,从而大大降低塑料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质量份称取如下原料:废弃塑料:20~30份,玻璃纤维:10~20份,聚乳酸:10~20份,聚对酞酸乙二酯:10~15份,固化剂:3~5份,增塑剂:3~5份,粘合剂:5~10份;
2)将废弃塑料清洗后粉碎形成塑料粉末,并用小于等于5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并将未通过筛网的塑料反复加工,直至所有塑料粉末均从筛网通过;
3)将塑料粉末及其余原料一起放入捏合机中捏合加工;
4)将步骤3)捏合加工后的原料加入到塑料挤出机中,通过塑料挤出机进行挤出、拉丝、冷却、切粒,形成再生塑料颗粒。
进一步地,所述捏合加工的时间为20~30分钟,啮合温度为100℃~150℃。
作为优选,按质量份称取如下原料:废弃塑料: 30份,玻璃纤维:15份,聚乳酸:20份,聚对酞酸乙二酯:10份,固化剂: 5份,增塑剂:3份,粘合剂:5份。
作为优选,按质量份称取如下原料:废弃塑料:25份,玻璃纤维:20份,聚乳酸:10份,聚对酞酸乙二酯:10份,固化剂:3份,增塑剂:3份,粘合剂: 10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由多种环保原料加工制成,其安全性高,稳定性好,同时本身降解时间短,在自然条件下能够短时间内完成自我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形成的塑料整体环保指标更高。
2、能够有效利用废弃塑料,从而大大降低塑料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再生塑料颗粒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质量份称取如下原料:废弃塑料:20~30份,玻璃纤维:10~20份,聚乳酸:10~20份,聚对酞酸乙二酯:10~15份,固化剂:3~5份,增塑剂:3~5份,粘合剂:5~10份。
2)将废弃塑料清洗后粉碎形成塑料粉末,并用小于等于5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并将未通过筛网的塑料反复加工,直至所有塑料粉末均从筛网通过。
3)将塑料粉末及其余原料一起放入捏合机中捏合加工;所述捏合加工的时间为20~30分钟,啮合温度为100℃~150℃。
4)将步骤3)捏合加工后的原料加入到塑料挤出机中,通过塑料挤出机进行挤出、拉丝、冷却、切粒,形成再生塑料颗粒。
实施例2,按质量份称取如下原料:废弃塑料: 30份,玻璃纤维:15份,聚乳酸:20份,聚对酞酸乙二酯:10份,固化剂: 5份,增塑剂:3份,粘合剂:5份。
实施例3,按质量份称取如下原料:废弃塑料:25份,玻璃纤维:20份,聚乳酸:10份,聚对酞酸乙二酯:10份,固化剂:3份,增塑剂:3份,粘合剂: 10份。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通汇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通汇塑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01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