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及三相电换相切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27187.6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2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邓焱;马小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波粒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6 | 分类号: | H02J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相 相切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及三相电换相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三相不平衡,是指在电力系统中三相电流(或电压)幅值不一致,且幅值差超过规定范围。
通常,低压台区三相不平衡治理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1、柱上电容器相间补偿方案;2、柱上SVG(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补偿方案;3、选相开关方案。其中,选相开关方案实现基本原理为:三相输入,单相输出,通过换相切换,输出可以是三相中的任意一相。当主控电路/设备检测到总电流三相电流不平衡时,可以给选相开关分支下发换相指令,从重载相切换到轻载相,从而让线路三相电流更近平衡。
目前,实现换相切换装置主要有:(1)纯机械开关切换装置;(2)纯可控硅切换装置;(3)双向可控硅配合机械开关切换装置;(4)二极管配机械开关切换装置。
但是,上述换相切换装置,普遍存在的切换过程复杂,对机械开关的动作时间要求高,切换过程中存在拉弧、电压闪边,对负荷存在明显冲击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及三相电换相切换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进行三相电换相时,存在的切换过程复杂,对机械开关的动作时间要求高,切换过程中存在拉弧,电压闪边,对负荷明显冲击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包括:
A相输入切换支路,所述A相输入切换支路包括A相机械开关和A相可控硅,所述A相机械开关和所述A相可控硅并联,所述A相可控硅为单相可控硅;
B相输入切换支路,所述B相输入切换支路包括B相机械开关和B相可控硅,所述B相机械开关和所述B相可控硅并联,所述B相可控硅为单相可控硅;
C相输入切换支路,所述C相输入切换支路包括C相机械开关和C相可控硅,所述C相机械开关和所述C相可控硅并联,所述C相可控硅为单相可控硅。
优选地,所述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还包括:
A相输入端,设置在所述A相输入切换支路的一端,用于输入A相电流;
B相输入端,设置在所述B相输入切换支路的一端,用于输入B相电流;
C相输入端,设置在所述C相输入切换支路的一端,用于输入C相电流。
优选地,所述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还包括:
输出端,与所述A相输入切换支路、所述B相输入切换支路、以及所述C相输入切换支路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在所述A相输入切换支路导通时,所述输出端输出所述A相电流;在所述B相输入切换支路导通时,所述输出端输出所述B相电流;在所述C相输入切换支路导通时,所述输出端输出所述C相电流。
优选地,所述A相机械开关、所述B相机械开关、以及所述C相机械开关的类型相同。
优选地,所述A相机械开关、所述B相机械开关、以及所述C相机械开关,均为:
接触器类型的机械开关;或
磁保持继电器类型的机械开关。
优选地,所述A相可控硅、所述B相可控硅、以及所述C相可控硅的类型相同。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三相电换相切换方法,应用于上述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中,所述三相电换相切换方法,包括:
在从所述A相电流切换到所述B相电流时,控制所述A相可控硅导通;
控制所述A相机械开关断开;
在到达A相电压与B相电压的交叉点时,控制所述B相可控硅导通,所述A相电压与所述A相电流对应,所述B相电压与B相电流对应;
控制所述B相机械开关导通。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包括:A相输入切换支路,A相输入切换支路包括A相机械开关和A相可控硅,A相机械开关和A相可控硅并联,A相可控硅为单相可控硅;B相输入切换支路,B相输入切换支路包括B相机械开关和B相可控硅,B相机械开关和B相可控硅并联,B相可控硅为单相可控硅;C相输入切换支路,C相输入切换支路包括C相机械开关和C相可控硅,C相机械开关和C相可控硅并联,C相可控硅为单相可控硅。本三相电换相切换装置的切换过程简单,对机械开关的动作时间要求不高,而且整个切换过程中无拉弧,无电压闪边,对负荷无明显冲击。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波粒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波粒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71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区交流联络线功率振荡响应的计算方法
- 下一篇:自适应风力发电蓄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