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歧双歧杆菌M2017063及其在缓解慢性肾脏疾病药物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26543.2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6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徐锋;蔚晓敏;魏华;杨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1K35/745;A61P13/12;A23C9/12;A23L33/135;A23L2/84;C12R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歧双歧 杆菌 m2017063 及其 缓解 慢性 肾脏 疾病 药物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涉及一株新分离的两歧双歧杆菌(Bifidoacferium bifidum)菌株及其益生功能,主要是用于降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肌酐和尿素氮。
背景技术
肾脏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世界上超过5亿人患有不同的肾脏疾病,每年超过百万人死于与慢性肾脏病相关连的心脑血管疾病,而我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疾病的患病率为10.8%(1.2亿)。此病晚期或者到尿毒症期,治疗极其困难,不仅要忍受疾病的痛苦,也会造成难以承受的经济包袱。
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激素类和解毒类)和肾脏替疗法(血液净化、膜透析、肾脏移植)治疗慢性肾病。这些方法需要大量的经济基础,而且效果不理想,肾移植不仅费用昂贵,移植后生存期一般为5-7年。
乳酸菌可调节机体胃肠道菌群平衡,清除肠道内有毒代谢产物,维持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特殊生理活性。
肌酐是一种胍类化合物,是蛋白质代谢产生的一小分子尿毒症毒素,正常情况下主要由肾小球滤出排出体外,血肌酐水平保持稳定,肌酐蓄积会导致机体酸中毒,不仅会对肾脏有损伤,还会累及呼吸系统、心脏、胃肠道系统等,造成全身性的伤害。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肾功能不全时,肌酐的排泄减少,在体内蓄积成为对机体有害的毒素,因此清除肌酐对于辅助治疗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现在,本发明人分离鉴定了一种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是一类严格厌氧,不产孢子的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短杆状,在MRS+0.5%L-半胱氨酸的琼脂平板培养基中呈乳白色透明,圆形,光滑的菌落。
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可以降低慢性肾衰竭小鼠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的含量,改变小鼠肾脏转录水平的变化,减缓小鼠的肾衰竭症状。
本发明的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作为益生菌,具有极强的清除肌酐和尿素氮的能力,是一株性能优良的菌种。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发明两歧双歧杆菌(Bifidoacferium bifidum),于2017年2月24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中国武汉武汉大学),编号:CCTCC NO:M 2017063。
一种微生物菌剂,含有所述两歧双歧杆菌CCTCC NO:M 2017063。
所述菌株的各种细胞成分及其全部代谢产物。
包含所述的两歧双歧杆菌的乳制品、蔬菜制品及饮料制品。
包含自所述菌株的各种细胞成分及其全部代谢产物作为添加剂。
一种组合物,包括两歧双歧杆菌菌株,或微生物菌剂,或包含所述的两歧双歧杆菌的乳制品、蔬菜制品及饮料制品等。
本发明还涉及,所述两歧双歧杆菌在制备缓解慢性肾脏疾病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对慢性肾脏疾病小鼠血脂、肝功能的影响
图2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对慢性肾脏疾病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图3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对慢性肾脏疾病小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
A,模型组;B,正常组;C,灌胃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组
图4两歧双歧杆菌WBBR04对慢性肾脏疾病小鼠肾脏HE染色结果A,模型组;B,正常组;C,灌胃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例来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能以任何方式由这些实施例所限制。
实施例1:两歧双歧杆菌CCTCC M2017063的分离与鉴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65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