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层析静校正的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26133.8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3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曾庆才;曾同生;欧阳永林;王兴;宋雅莹;胡新海;康敬程;王露;代春萌;姜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层析 校正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层析静校正的处理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神经网络反演,获得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基于小网格单元对所述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射线追踪,计算所述小网格单元的射线覆盖次数;根据所述小网格单元的射线覆盖次数,对所述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基于变网格单元的离散化处理,变网格单元离散化后的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中的任意两个网格单元的射线覆盖次数的差值小于第一阈值;对所述变网格单元离散化后的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神经网络反演,获得第二近地表速度模型;根据所述第二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静校正量。利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可以提高层析静校正处理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信号处理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层析静校正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勘探实践表明地震准确成像是这些地区降低勘探风险的关键手段,但是,这些地区地表高程起伏大,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空间上变化剧烈,折射界面不稳定,复杂的近地表结构导致这些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异常突出,静校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地下构造准确成像的一大瓶颈。
目前针对复杂山地的突出静校正问题应用过多种静校正方法,包括高程静校正、野外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以及层析静校正。其中,针对复杂山地的突出静校正问题,层析反演静校正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法理论先进,精度较高,对复杂近地表结构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静校正效果优于其他几种方法。
但是,由于复杂山地的近地表结构极其复杂,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纵横向的剧烈变化导致层析静校正的近地表速度反演存在病态性和多解性的问题,使得常规层析静校正在精度上难以满足实际地震勘探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析静校正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可以克服常规层析静校正中近地表速度反演的病态性和多解性问题,提高层析反演静校正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层析静校正的处理方法及装置是通过包括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层析静校正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神经网络反演,获得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
基于小网格单元对所述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射线追踪,计算所述小网格单元的射线覆盖次数;
根据所述小网格单元的射线覆盖次数,对所述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基于变网格单元的离散化处理,变网格单元离散化后的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中的任意两个网格单元的射线覆盖次数的差值小于第一阈值;
对所述变网格单元离散化后的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神经网络反演,获得第二近地表速度模型;
根据所述第二近地表速度模型确定静校正量。
本申请实施例的层析静校正的处理方法,所述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神经网络反演,获得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包括:
根据表层调查数据构建初始速度模型;
基于大网格单元对所述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离散化处理,对大网格离散化后的初始速度模型进行神经网络反演,获得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层析静校正的处理方法,所述根据所述小网格单元的射线覆盖次数,对所述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基于变网格单元的离散化处理,包括:
对射线覆盖次数小于等于第二阈值的小网格单元区域,将所述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基于第一网格单元的离散化处理;
对射线覆盖次数大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的小网格单元区域,将所述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基于第二网格单元的离散化处理;
对射线覆盖次数大于等于第三阈值的小网格单元区域,将所述第一近地表速度模型进行基于第三网格单元的离散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61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