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操作装置以及轴承部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25610.9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29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和也;西条胜也;堀尾克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堀尾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B22D17/2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房永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装置 以及 轴承 制造 方法 | ||
提供一种即使在制造工序中被置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供操作部插通的插通部也不会发生变形且操作性优秀的操作装置以及轴承制造方法。在分离固定模部(53)和可动模部(55)时产生的浇口部(71)以及溢出部(73)的切割痕(25a、25b)设置于插通部(21)的外周面(23)且设置于外表面。通过设成在插通部(21)的外周面(23)形成切割痕(25a、25b)的形状,从而在由压铸铸造进行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在内腔(61)内的形成有插通部(21)的位置设置浇口部(71),能够在插通部(21)难以滞留气泡、氧化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轴承部的操作装置以及轴承部制造方法,该轴承部具备供根据操作而进行旋转或者直线移动的操作部插通的插通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有轴承部的操作装置,该轴承部具备供根据操作而进行旋转或者直线移动的操作部插通的插通部。
该轴承部例如使用金属等以压铸铸造的方式被成型。
以往,在以压铸铸造的方式对轴承部进行成型时,在模具形成的内腔内,供给熔融金属的浇口部和流出熔融金属的溢出部位于从插通部被成型的区域(位置)离开后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7281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以往的操作装置以及轴承部制造方法中,具有如下问题:在以压铸铸造的方式对轴承部进行成型时,在轴承部的插通部(圆筒面)内会残留有气泡。
近年,由于电气零件的小型化发展,压铸部分的壁厚也变薄,在气泡残留在内部时,在将该操作装置装配到设备时的由回焊产生的焊接工序等的高温环境下,在插通部内残留的气泡膨胀,操作部根据被插通的插通部的变形而其内径发生变化。因此,具有如下问题:操作部与插通部之间的余隙发生变化而操作性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相关的情况而做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制造工序中被置于高温环境的情况下,供操作部插通的插通部也不发生变形的操作性优秀的操作装置以及轴承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的以往技术的问题点,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具有:操作部,根据操作进行旋转或者直线移动;以及轴承部,具备供上述操作部以能够旋转或者移动的方式进行插通的插通部,在上述轴承部的由上述操作部所处的部分的外表面形成有切割痕迹。
根据该构成,在以压铸铸造的方式对轴承部进行成型的情况下,在分离模具时产生的浇口部的切割痕迹设置于插通部的外表面。在此,在压铸铸造时,熔融金属流入的浇口部附近难以滞留气泡、氧化物。因此,通过设置成在插通部的外表面形成切割痕迹的形状,从而,在由压铸铸造进行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在内腔内的形成有插通部的位置设置浇口部,能够在插通部难以滞留气泡、氧化物。
因此,即使在将操作装置装配于设备时插通部被置于由回焊进行的焊接工序等的高温环境中的情况下,供操作部插通的插通部也不会发生变形,能够抑制操作部和插通部之间的余隙变化,实现较高的操作性。
优选地,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中,在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外表面形成有第一上述切割痕迹以及第二上述切割痕迹。
根据该构成,在以压铸铸造的方式对轴承部进行成型的情况下,分离模具时产生的浇口部以及溢出部的切割痕迹即第一切割痕迹以及第二切割痕迹设置于插通部的外表面。在此,在压铸铸造时,熔融金属流出的溢出部附近与浇口部相同地,难以滞留气泡、氧化物。因此,通过设置成在插通部的外表面形成第一切割痕迹以及第二切割痕迹的形状,从而,在由压铸铸造进行的制造工序中,能够在内腔内的形成有插通部的位置设置浇口部以及溢出部,能够进一步地在插通部难以滞留气泡、氧化物。
优选地,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中,在上述外表面中,上述第一切割痕迹和上述第二切割痕迹位于对置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堀尾制作所,未经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堀尾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56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