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源互联网用户设备即插即用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822514.9 | 申请日: | 2017-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2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 发明(设计)人: | 曹军威;明阳阳;胡俊峰;谢挺;郭明星;梅东升;陈裕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智中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4B3/54;H02J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源 互联网 用户 设备 即插即用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源互联网用户设备即插即用的方法及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包括:S1,当接收到能源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能源消费设备接入消息时,对所述能源消费设备进行远程属性测试,其中,所述能源消费设备与能源网络侧设备之间基于电力线进行通信;S2,基于所述远程属性测试的结果,对所述能源网络侧设备的相关接口进行配置,配置成功后,开始能源传输。本发明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实现了信息物理融合条件下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能源互联网设备的即插即用,使得能源消费设备自动接入能源互联网的信息传输控制系统和能源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源互联网用户设备即插即用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网和互联网具有相互促进的发展历程。互联网刚出现时借鉴了电网源荷互联和负荷即插即用的理念,实现了不同计算机互联,以及信息接收端的即插即用和使用透明。之后互联网发展迅速,进入了双向互动的Web2.0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个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实现了异种设备的即插即用,具备自组织、自愈等功能。相比之下,电网发展相对缓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若干重要理念,其核心是开放,而传统能源网则显得相对保守和内向,相比互联网最大的差距在于开放性差导致互联程度低,随着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的迅速发展,现有的电网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能源民主化、高效化和绿色化方面的高要求,亟需从互联网汲取最新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电网的升级进化,能源互联网的概念由此提出。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新产业,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
即插即用技术是通信领域的一种典型技术,可以大量简化操作流程,节省操作成本。能源互联网系统通常希望获得与传统信息通信系统同样好的即插即用性能,即同时实现信息和能源的即插即用,以期提高能源互联网的整体性能。但由于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行在不同的电压等级,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且通信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高度耦合,能量路由器在信息传输部分和能源传输部分分别采用了弱电连接和强电连接,能量还涉及到功率的平衡,而即插即用意味着快速波动和变化,需要在安全限度内进行,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造成能量交换的即插即用比信息更加复杂。
因此,如何在能源互联网中同时实现能源消费设备自动接入能源互联网的信息传输控制系统和能源传输系统,实现能源消费设备的即插即用是目前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难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较难实现能源互联网用户设备的即插即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源互联网用户设备即插即用的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源互联网用户设备即插即用的方法,包括:
S1,当接收到能源网络侧设备发送的能源消费设备接入消息时,对所述能源消费设备进行远程属性测试,其中,所述能源消费设备与能源网络侧设备之间基于电力线进行通信;
S2,基于所述远程属性测试的结果,对所述能源网络侧设备的相关接口进行配置,配置成功后,开始电能传输。
其中,步骤S1中对所述能源消费设备进行远程属性测试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利用能源互联网通信网络模块链路,测试所述能源消费设备的电能传输格式和质量要求,并测试所述能源消费设备是否为可中断设备。
其中,步骤S2中基于所述远程属性测试结果,对所述能源网络侧设备的相关接口进行配置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基于测得的所述能源消费设备的电能传输格式和质量要求,对所述能源网络侧设备的相关接口进行配置,并为所述能源消费设备选择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运行控制策略进行安装。
其中,所述设备驱动程序和运行控制策略预先存储在能源消费设备或能源网络侧设备中,或者,所述设备驱动程序和运行控制策略由控制中心实时下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智中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北京智中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25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