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气田钻井含油钻屑的资源化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5140.8 | 申请日: | 201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27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郑小刚;黄明;张金洋;刘勇;付孝锦;刘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江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B21/06 | 分类号: | E21B21/06;C02F9/08;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吕玲;钱成岑 |
地址: | 6411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田 钻井 含油 资源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油气田含油钻屑的资源化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将含油钻屑和工业酒精按比例在一定温度下搅拌混合得悬浮液1;2)将悬浮液1在常温静置后得到悬浮液2和酒精溶液1,悬浮液2经过滤处理得到一次钻屑和酒精溶液2;3)将酒精溶液1和2转移至储液槽并精馏分离处理,得到回收药剂和酒精,酒精回收利用;4)将一次钻屑、自来水和工业酒精按比例在搅拌罐中搅拌混合后得到悬浮液3,悬浮液3经过滤后得到泥沙和洗涤水等等。通过该方法,实现油气田含油钻屑的无害化处理和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中钻井液润滑剂回收利用、岩屑的无害化堆放或利用,工艺用水和吸附材料循环使用,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无三废物质排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危废物环境治理领域,具体为一种油气田含油钻屑的资源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废弃泥浆是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它是一种含黏土、加重材料、各种化学处理剂、污水、污油及钻屑的多项稳态胶体悬浮体系,危害环境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盐类、各种聚合物、木质素磺酸盐、某些金属离子(汞、铜、砷、铬、锌及铅)和重晶石中的杂质。为防止钻井废弃泥浆对环境造成污染,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同时含油废物也是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中标定的HW08类危险废弃物。根据环保要求,废弃的油基泥浆和油基泥浆钻屑都要进行后期处理。
含油量大于5%的含油污泥(除废弃油基泥浆岩屑)应回收原油,回收的原油品质含水率应小于10%;鼓励采用热裂解、超声波技术、化学热洗技术、生物技术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禁止采用焚烧、填埋方式处理含油率大于5%的含油污泥。
传统上处理油基泥浆或钻屑方式有焚烧处理、裂解处理、生物降解等,但焚烧法投入资金大、运行成本高、同时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容易造成第二次环境污染;对于部分含油量较低的含油钻屑,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填埋法投资较少,但其并没有真正消除含油钻屑中油类污染物,雨季冲淋,以及地下水的渗透有可能导致油基溢出,污染区域环境;生化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方式之一,采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处理含油钻屑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其成本较低,但处理周期较长,并且油基中的芳香烃类具有一定的毒性,有可能抑制生化降解过程。此类工艺将废弃油基泥浆中的油基当做废物处理,没有实现油基的资源化回用。目前国内成熟的是采用LRET技术,即对油基钻屑进行机械分离—加热—回收脱附药剂循环使用,缺点是设备投资较高,处理药剂价格昂贵。设备占地面积较大,不易实现随钻处理。
近年来,某些油田公司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处理油基钻屑,是利用微生物细菌对油基钻屑进行土壤可耕作式功能修复和改善,利用微生物分解油基钻屑中的石油烃类和其他有机物,但这种方法缺点是处理时间长,不易实现大规模化。多年来,国内一直没有一个技术与经济可行的“含油污泥”处理方法和装置。有油田采用热脱附技术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是指在绝氧加热条件下将岩屑中的绝大部分液相分离冷凝后回收,从而实现钻屑与油分离的目的。
近年来学者针对含油污泥的研究多集中在油泥中原油的回收,而关于剩余油泥净化处理方面的很少。大部分油田处理含油污泥的工艺都仅限在将油泥中的原油进行回收,剩余油泥堆积在井场或者挖坑填埋。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有效的处理油泥,而且对井场及其周围农田的土壤造成了很大污染。
热处理、蒸馏法等废弃油基钻井液处理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运行成本一般油田企业难以承受。目前油田每年产生的废弃油基泥浆达十几万吨以上,所以,探索一种简易的无害化处理废弃的油基泥浆新工艺、新方法,对于改善当地环境、产污单位污染无害化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气田含油钻屑的资源化处理方法。采用该方法可实现钻井液润滑剂的回收利用、岩屑的无害化堆放或利用,工艺用水和吸附材料循环使用。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气田含油钻屑的资源化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江师范学院,未经内江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51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