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3-MCPD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1702.1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11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陶莎;李肖林;高万林;仲贞;张国锋;于丽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 |
代理公司: | 11002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表面 分子 印迹 技术 mcpd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3‑MCPD检测方法及装置,将待测油脂与有机相介质体系混合以形成电化学介质体系,采用CNTs/SiO2‑MIPs修饰电极直接检测所述电化学介质体系中的3‑MCPD含量;其中,所述有机相介质体系包括极性或弱极性有机溶剂。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对3‑MCPD进行检测时,其对待测油脂的前处理过程过于复杂、处理效率低,本发明的基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3‑MCPD检测方法及装置,其检测效率高、检出限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分析检测技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3-MCPD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1,3-二氯-2-丙醇(简称:3-MCPD)是丙三醇上的羟基被氯离子取代而产生的一类化合物所构成的一系列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总称,广泛存在于谷物、肉制品、乳制品、焙烤食品、烹调食品、腌制品、食用油、汤料及饮用水等多种食品中。因3-MCPD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可引起肾体比增大、肾小管增生和变性,并能降低精子数量、减弱精子活性及存活率,因此目前已被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列为优先评价项目,引起了国内卫生学者的重视。
精炼油脂中3-MCPD问题最近几年才引起各国科学人士的重视,由于3-MCPD的发色团的缺失、高沸点以及低分子量这些特征,使得对其进行灵敏分析变得困难,不适合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或者紫外检测法。3-MCPD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GC)分析法、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但是,这些传统的检测技术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以及衍生化,操作费时、成本高、背景噪音大,降低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亟需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新方法。
分子印迹(MIP)技术是一种高效分离、富集的分子识别技术,是在一定的溶剂中,使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并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使交联剂和功能单体发生聚合,在模板分子去除后便获得具有与模板分子大小、形状及官能团相匹配的三围空穴结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可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目前,采用MIP法检测3-MCPD的研究还比较少。如,Li等采用二氧化硅新型分子印迹材料作为3-MCPD的模板,并将其应用于固相萃取柱的制备,用以选择性富集酱油中的3-MCPD,再采用GC检测其含量;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3-MCPD回收率可达到92.7%以上。
但是,目前对于油脂中的3-MCPD的检测,均需要对油脂进行复杂的前处理,且检测效率低,还容易受油脂中其他杂质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基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3-MCPD检测方法及装置,以解决检测油脂中3-MCPD时,对油脂的前处理过程复杂、检出限高、灵敏度低且易受干扰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3-MCPD检测方法,其将待测油脂直接与有机相介质体系混合,该待测油脂与有机相介质体系混合后的混合物形成电化学介质体系。直接将已制备好的CNTs/SiO2-MIPs修饰电极插入到该电化学介质体系中,即能够检测待测油脂中3-MCPD是否存在,并检测其含量。
具体地,其中的有机相介质体系含有极性或弱极性有机溶剂。该待测油脂能够直接均匀的分散于有机相介质体系中,以形成均匀、稳定的有机相。在所形成的电化学介质体系,能够改善待测油脂或油脂中的3-MCPD分子的迁移状态,以使采用CNTs/SiO2-MIPs修饰电极即能够直接检测其中的3-MCPD存在状态。
目前在检测待测油脂中的3-MCPD是否存在或检测3-MCPD含量时,通常需要预先对待测油脂进行较复杂繁琐的前处理,检测耗时长,也会增加其检测成本。而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在所形成的电化学介质体系中,即能够直接进行检测,无需其他处理,大大简化了对待测油脂的前处理过程。并且,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其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方式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17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替叉指式湿度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电热管水密封性能加压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