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设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0072.6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8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华;陈靖生;董瑞娟;黄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8 | 分类号: | G08G1/0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09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平面 交叉口 次路远引 设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路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设置方法,属于交通控制和交通设计领域。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相交道路等级存在差异的交叉口,对次路车流进行远引,主路车流采用传统交叉口组织方式,通过计算确定道路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几何参数,具体是:1)确定远引车流掉头位置到交叉口的距离;2)确定远引掉头车流的排队车道长度。通过远引前后交叉口车辆延误对比,表明次路远引渠化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车辆平均延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控制方法领域,具体是一种道路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交叉口是道路网络的节点,也往往是交通通行的“瓶颈”,是造成交通延误的主要点。据统计,在城市路网中,车辆在交叉口处的时间约占全程时间的30%。由于交叉口处各方向的交通流产生大量的合流、分流、交叉等冲突,使交叉口成为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有60%是发生在交叉口处。如何减少交叉口的车流冲突并提高交叉口行车安全和运行效率,一直以来是交通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交通工作者致力于城市交叉口的交通设计与交通控制的创新、改善工作,提出了“左转车流远引交叉”的交通组织方法,所谓“左转车流远引交叉”就是主路车流要实现左转,先直行通过交叉口,然后在路段上掉头至交叉口再右转;次路车流要实现左转,需要在交叉口先右转然后在路段掉头,再直行通过交叉口,通过远引交叉把交叉口的左转冲突引到路段上来解决。远引平面交叉口已经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表明在适宜条件下与传统的平面交叉口相比,通行效率与交通安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平面交叉口左转远引总体来说缺乏系统研究,其左转车辆掉头位置的确定还比较模糊,多以感性经验为主,对远引交叉口运行效益的评价也缺乏理论方法的量化计算。
综上所述,在现有道路条件下,通过分析、创新、整合提出一种交叉口的新型交通组织方案来有效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并对此进行量化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汲取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设计与交通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种道路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设置方法,经研究表明本发明方法可以减少交叉口车辆冲突、可有效减少信号相位数和车辆平均延误,有利于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道路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两条相交道路等级存在差异的交叉口,其中主路交通流量偏大,次路流量适当,次路车道不大于双向四车道,主路横断面至少为双向四车道但不超过双向八车道,主路设有一定宽度的中央分隔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原始交叉口信息,所述原始交叉口信息包括各个方向进口道出口道数、中央分隔带宽度、交叉口原始信号周期、交叉口高峰时期各个流向交通量;
(2)、构建道路平面交叉口次路远引交通组织方式:
交叉口次路远引运行采用两相位信号控制,即车辆右转不受信号控制,主路车辆运行与常规信号交叉口相似,即主路直行和左转各一个相位,而次路远引车流不受信号灯控制,即次路直行和左转车辆先右转通过交叉口,在主路路段掉头回转到交叉口主路进口道,然后再右转、直行达到目的;
(3)、次路远引平面交叉口信号配时:由步骤(1)采集的交叉口高峰时期各个流向交通量和步骤(2)构建的交叉口次路远引信号相位控制方案,根据韦伯斯特信号周期配时法对次路远引平面交叉口重新信号配时;
(4)、计算并确定远引车流掉头位置到交叉口的距离L,以及远引掉头车流的排队车道长度Lp1;
(5)、次路远引平面交叉口车辆平均延误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00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