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系统多频振荡实时全景监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08131.6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6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波;黄玲;罗剑波;杜平;万玉良;朱传宏;刘海波;项颂;徐军;王计林;范腾;吴坚;刘鑫;陈璐;许莙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G01R2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刘丰 |
地址: | 2111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系统 振荡 实时 全景 监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系统多频振荡实时全景监视方法。属于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本发明在对电力系统关键站点各频带振荡实时监控的基础上,利用GPS保证数据同步,利用光纤和2M专用通信网络触发各监测点的录波,实现电力系统各频带振荡时的实时全景监视,最后利用调度数据网将各监测点的数据汇集到调度主站进行振荡分析。本发明解决了电力系统多频振荡事故难以全网监视分析的问题,有利于振荡后的事故分析和辅助决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领域,更准确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多频振荡实时全景监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持续发展,同时可控串补、直流输电等各种电力电子设备或装置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特定的运行方式下,往往会引发电力系统低频、次同步、超同步等各种频次的振荡现象,危及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影响供电质量。目前对多频振荡的监视大多是由安装在单个站点的PMU(相量测量单元)来完成,仅能在监测点出现振幅较大的振荡现象时记录本地的振荡特征,无法同步触发并监视其它站点的振荡情况,即使这些站点也配置了PMU装置。
然而,电力系统多频振荡往往是多个机组或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与电网的拓扑结构和元件参数密切相关。单纯依靠零散安装的监控装置各自监测录波,无法得到同一时刻全网关键节点的振荡情况,难以对振荡事故分析以及电网规划给出借鉴意义。因此,研究提出新的适用于电力系统多频振荡监控的实时全景监视方法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电力系统多频振荡分散就地监视方法无法满足电网振荡事故分析要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装置同步启动的适用于电力系统多频振荡的全景监视方法。
具体地说,本发明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在易发生多频振荡的区域电网所有关键站点部署检测装置,对与关键站点相连线路的三相电流和电压进行实时采集监视,并通过GPS信号保证所有装置数据同步;
2)每套检测装置对所监视的线路进行多频振荡检测,并循环记录实时数据,设循环记录的时长为Tp秒;
3)如某套检测装置检测到其中一条线路满足预定的振荡特征,则启动该套装置,记下启动时刻Ts,并将此时已经记录的Tp秒实时数据文件保存为带时标的录波文件,在此基础上继续录波;
4)启动的检测装置利用直连光纤向其所属站点的其它检测装置发送同步启动录波命令,并利用专用2M通道向相邻站点的其它检测装置发送同步启动录波命令;
5)接收到同步启动录波命令的其它检测装置立即保存本检测装置的带时标的录波文件,并在此基础上启动本检测装置所监测线路录波;
6)在持续的振荡结束后,所有启动的检测装置保存最终的录波文件,设振荡时间为Tc秒,则最终的录波文件共记录Tp+Tc秒,标记启动时刻为Ts;
7)所有启动的检测装置将各自带时标的录波文件概述通过调度数据网告知调度主站;
8)调度主站逐个召唤各检测装置的录波数据文件,根据时标汇集形成一个全景监视文件。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在关键站点部署的检测装置包括多频振荡监控装置或PMU(相量测量单元)。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检测装置对所检测电气量进行频谱分析,提取除工频分量以外的幅值最大的分量,若此分量幅值大于设定的门槛值且持续时间超过设定的时间门槛则启动检测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录波文件包括以下内容的全部或其中几条:装置启动时间,带时标的电气量瞬时值、有效值,数个特征频率的电气量分量幅值、相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81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