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山茶的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806141.6 申请日: 2017-09-08
公开(公告)号: CN107372900A 公开(公告)日: 2017-11-24
发明(设计)人: 李海军;曾金玉 申请(专利权)人: 李海军;曾金玉
主分类号: A23F3/06 分类号: A23F3/06;A23F3/08;A23F3/10;A23F3/12;A23F3/14
代理公司: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3 代理人: 段秋玲
地址: 529700 广东省江***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山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茶叶加工工艺,尤其涉及一种大山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绿湖顶牌大山茶,又称高山大树茶、大山云雾茶或白云茶,它以化食滞、消暑气、清热解毒著称。产于皂幕山草木云天相接的坳谷树丛和岩石缝隙中,树高一两丈,叶似云南大叶种(人工栽培后与白心种相似)。其中以鹿湖顶、龙潭、白水带、皇帝石附近居多。乾隆《鹤山县志》载有“昆仑等坑虽有白云茶,可医痢疾,然不多得。”大山茶是鹤山市稀有的茶树资源,向为各地商人抢购。现在当地茶农多采用一次揉捻、一次发酵、高温烘焙的方法制作大山茶,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大山茶极容易产生溴青味、焦味,而且苦涩味较重。茶汤乌黑混浊,茶叶香气低、味淡,口感较苦涩,从而难以适合大多数人的饮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鹤山大山茶制品、茶品和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大山茶的制备方法,利用此方法制作的大山茶没有焦味、苦涩味和溴青味,而且制备得到的大山茶具有条索紧结、色泽乌润、香气浓郁;冲泡后茶汤金黄、入口爽滑、香气浓郁、甘甜蜜味、叶底肥软以及红匀明亮等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一种大山茶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采摘:采摘1芽2~3叶;

(2)萎凋:采用日光萎凋和室内自然萎凋相结合的复式萎凋方法;

(3)第一次揉捻:使用揉捻机松紧交替揉捻萎凋后的大山茶茶叶,使茶叶成为紧卷条状;

(4)第一次发酵:在第一次揉捻后的茶青中加入酵母菌和蜂蜜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85%~90%,发酵时间为1.5~2小时;

(5)第二次揉捻:将第一次发酵后的茶青再次揉捻一次;

(6)第二次发酵:在第二次揉捻后的茶青中加入酵母菌和蜂蜜进行再次发酵,发酵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85%~90%,发酵时间为2~3小时;

(7)晒干或低温烘焙:晴天将第二次发酵适度的大山茶茶叶放在太阳下暴晒;阴雨天将发酵适度的大山茶茶叶使用烘干机进行低温烘焙,温度设定在45℃,将大山茶茶叶烘干至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比≤6%;

(8)筛分包装:将晒干或低温烘焙好的大山茶茶叶进行筛分、风选、拣剔并进行包装。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步骤(2)中的萎凋,其适度萎凋为茶叶萎缩变软,手捏叶片有柔软感,无摩擦响声,紧握叶子成团,松手时叶子松散缓慢,叶色转为暗绿,表面光泽消失,鲜叶青草味减退,透出萎凋叶特有的清香。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步骤(5)中的揉捻,其适度揉捻为细胞破碎率的质量百分比达到90%以上,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用手紧握茶汁溢而不成滴流。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步骤(6)中的发酵,其适度发酵为茶叶青草气消失,出现一种新鲜的、清新的花果香,叶色红变,嫩叶色泽红匀,老叶红里泛青。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步骤(7)中的晒干或低温烘焙,其晒干或低温烘焙标准为:成品大山茶茶叶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比≤6%,手捏茶叶成粉碎。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步骤(4)中的茶青、酵母菌以及蜂蜜按重量份比例为茶青︰酵母菌︰蜂蜜=100︰1︰0.5。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步骤(6)中的茶青、酵母菌以及蜂蜜按重量份比例为茶青︰酵母菌︰蜂蜜=100︰2︰0.5。

本发明的一种大山茶的制备方法,利用此方法制作的大山茶没有焦味、苦涩味和溴青味,而且制备得到的大山茶具有条索紧结、色泽乌润、香气浓郁;冲泡后茶汤金黄、入口爽滑、香气浓郁、甘甜蜜味、叶底肥软以及红匀明亮等特点。

其中,大山茶的叶片较普通茶叶的叶片要厚,要通过两次揉捻才能达到条索紧结的效果。

通过两次发酵,发酵过程中加入酵母菌和野生蜂蜜可以增加酶的活性,有利于多酚类物质酶促氧化反应的顺利进行,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红茶品质有利的成分和其他香气成分。

酵母菌,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所以酵母能提高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

野生蜂蜜中含有蔗糖酶、淀粉酶、葡萄糖氧酶、还原酶、转化酶、磷酸酶、类蛋白酶等多种酶。蜂蜜中的蔗糖酶会分解茶叶的多糖,使之变为单糖,而单糖更加利于人体的吸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军;曾金玉,未经李海军;曾金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61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