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衣芽孢杆菌在秸秆降解中的应用、包含该菌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804153.5 | 申请日: | 2017-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2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黄亚丽;叶婧;黄媛媛;田云龙;李峰;朱昌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4;C05F11/08;C05F11/00;C12R1/10;C12R1/885;C12R1/685;C12R1/80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张晓龙 |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地衣 芽孢 杆菌 秸秆 降解 中的 应用 包含 微生物 及其 | ||
本发明涉及地衣芽孢杆菌在秸秆降解中的应用、包含该菌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本发明能够高效降解秸秆,克服深秋低温情况下秸秆腐熟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衣芽孢杆菌在秸秆降解中的应用、包含该菌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应用的农田耕作措施,该方法在降低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起到了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作用。田间实践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一般可增产5%~10%。
然而,我国北方地区由于茬口短造成秸秆还田后腐熟不彻底,导致下茬作物缺苗断垄、病害加重等不良现象。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保证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在众多秸秆还田促腐措施中,应用效果优良的秸秆腐熟剂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秸秆腐熟菌剂中含有能够降解秸秆的微生物,微生物在田间的生长及其产生的酶能够加速秸秆的降解,以此实现秸秆的快速腐解,从而缓解秸秆腐熟慢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但是,我国北方深秋季节气温偏低,使用一般腐熟菌剂无法对秸秆进行快速和彻底腐熟,容易给农作物带来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降解秸秆的地衣芽孢杆菌菌剂,克服现有秸秆腐熟菌种存在降解速度慢、对深秋低温适应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衣芽孢杆菌在秸秆降解中的应用,所述地衣芽孢杆菌的保藏号为CGMCCNo.11235,其可在刚果红培养基上产生直径4cm以上的透明圈。
一种包含上述地衣芽孢杆菌的微生物菌剂,可以是固体微生物菌剂、液体微生物菌剂或复合微生物菌剂。每克(毫升)该微生物菌剂中所述地衣芽孢杆菌的活菌数为2×108-1×1011 cfu/g(mL),优选为5×108-5×109 cfu/g(mL)。
固体微生物菌剂包括,所述地衣芽孢杆菌、碳酸钙或可溶性淀粉等载体和氮磷钾无机营养成分,所述氮磷钾无机营养成分(N+P2O5+K2O)占菌剂总质量的质量分数为10-15%。
液体微生物菌剂包括,所述地衣芽孢杆菌和氮磷钾无机营养成分水溶液,所述液体微生物菌剂中氮磷钾无机营养成分(N+P2O5+K2O)占菌剂总质量的质量分数为10-15%。
其中,所述氮磷钾无机营养成分包括重量比为5-8∶1-3∶1-3的N、P2O5和K2O。
其中,所述地衣芽孢杆菌菌粉和地衣芽孢杆菌菌体为培养地衣芽孢杆菌后所得的发酵液经喷雾干燥或板框压滤得到。
具体方法为:采用玉米浆培养基进行保藏号为CGMCC No.11235的地衣芽孢杆菌的培养,培养温度28℃-30℃、培养时间48h以上,显微镜观察产芽孢后进行喷雾干燥或板框压滤。
复合微生物菌剂中,包括保藏号为CGMCC No.11235的地衣芽孢杆菌、里氏木霉、黑曲霉、简青霉,所述各菌菌数比例为3-5∶1-2∶1-2∶1-2。所述里氏木霉、黑曲霉、简青霉均为市售微生物制剂产品。
所述的微生物菌剂在秸秆降解中的应用。
具体的,所述应用包括田间应用和秸秆堆垛发酵应用,所述微生物菌剂与秸秆的重量比为1:(500-2000),温度为18℃-30℃。
田间应用时,亩用量为1-5公斤,土壤的含水量为40-70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41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