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震勘探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804144.6 | 申请日: | 2017-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8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 发明(设计)人: | 薛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派特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1/00 | 分类号: | G01V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 11354 | 代理人: | 刘俊清 |
| 地址: | 100100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数据 空间几何位置 浅层地震勘探 数据处理流程 谐振 地震勘查 复杂构造 工程建设 工程施工 环境领域 技术步骤 目标物体 施工技术 数据采集 波阻抗 弹性波 目标物 三分量 界定 无源 勘探 模糊 施工 城镇 | ||
本发明涉及工程建设、资源与环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弹性波谐振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有源三分量地震勘探数据获得S波波阻抗率的技术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施工技术、数据处理流程等详细技术步骤。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法解决了在特定地区(如城镇和工程施工场地)无源地震勘探精度低和施工速度慢的难题,特别解决了面波勘探中目标物体的边界模糊难以界定目标物空间几何位置的难题,为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勘探特别是浅层地震勘探提供了一种快速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的地震勘查技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背景技术
就现有地震勘探而言,采用的主要是时间域反射勘探方案,亦即假设弹性地震波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满足波动方程和其边界条件,在地球表面采集人工源地震反射波序列,沿时间和空间传播过程和路线对时间域数据进行处理和成像,在时间域或者时间换算的深度域表述最终成果剖面,亦即以波动形式表述的波阻抗差。这种勘探技术方案传统上有一个弱点,难以对浅部地质体或者陡倾角地质体进行成像,其主要障碍在于地震波初至大部分为折射波,不属于反射成像范畴,所以必须切除。切除后的数据缺失浅层反射波,不能对浅层成像;其次在于反射成像必须具备一定范围和缓倾角的反射层,高角度反射数据和很小反射面的反射波数据都难以成像。因此,广泛使用的常规反射地震方法技术在特定地区和领域(如城市地区,浅层工程勘探领域)受到制约;同理,工程勘探中经常使用的折射波勘探技术,也由于难以找到连续的较明显的波阻抗差值界面造成勘探精度较低,在上述地区和勘查领域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世界各地的破坏性地震中,人们观察到大部分损伤与某种频率振幅被放大的地震波场有关。对局部场地和天然地震频率效应的综合分析发展了一种技术,H/V频谱比经验方法,该方法也称为“中村技术”,被应用于评估分析天然地震对局部环境的危害程度。该技术的实质是测定地下物体的弹性波谐振频率。所谓谐振也称共振,即当物体在某一特定弹性波频率激励条件下,其响应的振幅被放大。美国有一座大桥刚刚建成没有多久,由于风的影响,桥梁发生谐振变形造成了坍塌。地下地质体对地震波的响应也是如此,当特定的频率振动作用于地质体,会使地质体发生共振,造成该频率的地震波振幅明显加大。
长期以来,人们对上述现象已经有了很多认识,但没有形成勘探理论体系,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该技术利用被动源地震信号,需要从大量微弱的信号数据中通过反复叠加获得有用信息,在一个点上工作时间太长;其次自然界信号复杂,地质上有用的信号基本都是来源于地下的弱信号,应用长期观测和分析获得的数据在高噪音背景下难以获得质量保障。因此,这些因素影响了方法技术的发展。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该方法通常适用于天然地震灾害性分析和调查当地特定的地震反应类型。近年来,由于微动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将该技术应用到构造探查领域。2016年,英国国家地调局应用该技术原理,开发了一种无源微地震技术,试图将其应用于碳酸盐岩溶发育和岩相变化地区的勘查,通过实验,人们惊喜地获得第四系与基岩分界、石灰岩与白云岩的分界面和裂隙发育带等信息。由于该技术实质是一种被动源(即非人工源)地震的微动技术分支,它的优点是省略了主动源,缺点是增加了大量的采集时间,在城市等高噪音背景下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震勘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采用人工地震激发震源激发待测地,产生反射波序列;
②采用三分量地震数据采集方法,采集所述发射波序列,可以适当选择延
长采集时间;
③对所述三分量地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④将经过所述步骤③数据处理后的数据变换成频率域数据;
⑤在检波点对所述频率域数据进行叠加;
⑥对经过所述步骤⑤叠加后的频率域数据进行噪音压制、磨光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派特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派特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41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