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轨可移动的缺陷检测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796700.X | 申请日: | 2017-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5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飞;桂仲成;张宪文;贺骥;王重山;杨辉;马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95 | 分类号: | G01N21/95;G05D1/02;G01C22/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1 | 代理人: | 徐进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双轨 移动 缺陷 检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系统,具体说是一种基于双轨可移动的缺陷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地铁轨道和隧道穹顶的检测基本依赖于人工目测,或者通过手持仪器检测,而这两种检测方式对工作人员的经验要求非常高,而且检测的准确度比较低,检测效率低,工作人员手持检测仪的检测方式不仅工作强度高,而且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效率高,准确度高的新型检测模式,以降低工作强度,从而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相对于上述落后的检测模式,当前技术也缺乏一种可移动的基于轨道的缺陷检测系统。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双轨可移动的缺陷检测结构,该结构能够与地铁轨道及穹顶本身结构相契合,并结合控制系统实现探测效率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高的功能特点。
本发明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双轨可移动的缺陷检测结构,包括移动平台系统、轨道检测系统和隧道穹顶检测系统;所述移动平台系统包括车架及位于车架底部的运动轮系;所述运动轮系为包括前轮系、后轮系的钢轨轮对式结构;所述车架四周安装有快速接头,所述轨道检测系统和隧道穹顶检测系统通过快速接头安装于移动平台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快速接头布置有螺孔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检测系统包括支架、相机组件及光源组件,所述支架包括相机支臂、光源摆臂以及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分别与相机支臂、光源摆臂固定构成所述支架,所述相机组件分布于相机支臂上,所述光源组件分布于光源摆臂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采用焊接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相机支臂位于支架的上部,所述光源摆臂位于支架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相机支臂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与连接支架上端固定连接,两侧部分可相对于中间部分外伸或内缩。
进一步的,所述相机组件为三组,分别与相机支臂的三部分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摆臂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与连接支架下端固定连接,两侧部分可相对于中间部分展平或竖直上翻。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组件分为三组,分别与光源摆臂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隧道穹顶检测系统包括支架、相机组件及光源组件,所述支架可为上下伸缩式或关节臂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能够实现与外围设备仪器的快速安装组合,特别是针对轨道检测系统和隧道穹顶检测系统,体现出一种能够与地铁轨道和隧道穹顶相适应的缺陷检测结构。
本发明通过与控制系统结合实现对地铁水泥轨道表面和隧道穹顶进行智能无损检测、图像采集、定位,为后期地铁水泥轨道表面和隧道穹顶提供精确定位,提高维修效率,可替代高强度人工检测工作,实现了一种无人化巡检工作模式。
本发明根据地铁轨道及隧道穹顶结构实现的合理化结构设计能够轻松实现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从而实现对地铁轨道和隧道穹顶的精准检测与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整体工作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系统组成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连接的移动平台系统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所在系统的电气控制系统组成逻辑框图。
图5为本发明的轨道检测系统和隧道穹顶检测系统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工作与非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根据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轨可移动的缺陷检测结构,该结构可在地铁水泥轨道上自主移动,并搭载有轨道检测系统和隧道穹顶检测系统,可通过远程终端对检测机器人进行远程遥控操作,对地铁水泥轨道表面和隧道穹顶进行智能无损检测、图像采集和定位,为后期维修提供精准定位。
根据图2所示,自主式智能缺陷检测系统由移动平台系统、轨道检测系统和隧道穹顶检测系统组成。移动平台系统搭载轨道检测系统和隧道穹顶检测系统沿轨道进行自主移动,轨道检测系统对轨道进行表面缺陷检测,隧道穹顶检测系统对隧道进行表面缺陷检测。检测系统分轨道检测系统和隧道穹顶检测系统。
根据图3所示移动平台系统包括运行轮系、移动平台本体和快速接头。运行轮系为钢轨轮对式,分前轮系和后轮系。移动平台本体有车架及电气控制系统组成。在移动平台本体前后左右安装有快速接头,快速接头上有螺孔及通孔,可以与外围设备仪器进行快速组合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967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