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樟脑和α-蒎烯的活性组合物、二化螟引诱剂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90890.4 | 申请日: | 201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5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鲁艳辉;吕仲贤;郑许松;徐红星;杨亚军;田俊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N65/24 | 分类号: | A01N65/24;A01N35/06;A01N27/00;A01N35/02;A01P19/00;A01M1/02 |
代理公司: | 11569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奇 |
地址: | 310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樟脑 蒎烯 活性 组合 二化螟 引诱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樟脑和α‑蒎烯的活性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樟脑20~90份,α‑蒎烯15~90份,壬醛0~20份。本发明还包括上述活性组合物和非挥发性有机溶剂构成的二化螟引诱剂,及将二化螟引诱剂封装于迷向丝中的二化螟诱芯。本发明提出的活性组合物能直接引诱二化螟雌蛾和雄蛾,对二化螟的控制效率比性诱剂更高,可用作大量诱杀,能显著减少田间二化螟成虫数量,并降低后代虫口密度。还可应用于二化螟预测预报,诱捕虫量能准确预测二化螟种群发生动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诱剂,特别涉及一种同时引诱二化螟雌、雄蛾的引诱剂。
背景技术
昆虫引诱剂是由植物产生或人工合成的对特定昆虫有行为引诱作用的活性物质。在昆虫的寄主选择过程中,植物的特殊“指纹图谱”挥发性物质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应用其中的有效组分来进行害虫诱捕防治。
US 4880624(A)描述了这些化合物如二甲氧基苯、三甲氧基苯或愈创木酚与一或多种吲哚、苯乙醛、茴香脑、丁子香酚、肉桂醛和肉桂腈的混合作为引诱剂,用于防治条叶甲属种类的昆虫的应用。US 4600581(A)描述了适合于Spined SoldierBug的合成外激素活性组合物,所述的活性组合物包含Α~萜烯醇、(E)-2-己烯醛和苯甲醇的混合物。JP56087511描述了适合于松树蛀虫(Pine Tree Borers)、树皮甲虫(BarkBeetle)和木蛀虫(Wood Borers)的昆虫引诱剂,所述的引诱剂包含润滑油、消毒剂和引诱化合物如水杨醛、水杨酸异丁基酯、正丁醛、水杨酸苄基酯、水杨酸异戊酯、苯甲醛、苯乙醛、甲基苯基酮或正壬醛。JP 59062504(A)描述了适合于黑蝇属(Hylemia)种类的引诱剂活性组合物,所述的活性组合物包含一或多种丙酸、正丁酸、异丁酸、正戊酸、异戊酸、异己酸和2~苯基乙醇。
虽然现有技术文献描述了对不同昆虫种类有吸引力的某些化合物或化合物混合物的应用,但从现有技术的多样性可以清楚地知道,对于不同昆虫种类的引诱剂采用的具体化合物或化合物混合物也是不同的。
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性诱剂对二化螟进行引诱,其作用原理是诱杀二化螟雄蛾、干扰二化螟雌雄蛾之间的交配,从而减少二化螟雌蛾的交配机会,降低雌蛾产卵量。但引诱目标只能针对二化螟雄虫,二化螟雄蛾一生的交配次数有4~5次之多,当田间二化螟的种群数量低时,能发挥较好的防治作用,而当二化螟田间种群密度较高时,则防治作用有限。CN104782594A公开了一种能同时引诱二化螟雌、雄蛾的复合引诱剂,但该引诱剂仍需要在性诱剂的配合下才能起到很好的引诱效果,增加了引诱剂的制作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引诱作用强、可以同时诱捕二化螟雌蛾和雄蛾的活性组合物,且该配方诱杀雄蛾显著优于性诱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樟脑和α-蒎烯的活性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樟脑20~90份,α-蒎烯15~90份,壬醛0~20份。
可选的,所述活性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樟脑35~70份,α-蒎烯30~60份,壬醛4~15份。
较佳的,所述活性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樟脑45~48份,α-蒎烯42~45份,壬醛8~10份。
优选的,所述活性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樟脑46.5份,α-蒎烯43.9份,3,7-二甲基壬烷9.2份。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二化螟引诱剂,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引诱二化螟雌雄蛾的活性组合物和非挥发性有机溶剂。
可选的,所述非挥发性有机溶剂为液体石蜡、矿物油、葵花油中的至少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几种非挥发性有机溶剂。
可选的,所述活性组合物的质量与所述非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体积比为100~400mg:0.1~0.3mL,优选为200~300mg:0.15~0.25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908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