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正交多址接入蜂窝和终端直通密集网络资源管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86449.9 | 申请日: | 2017-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3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盛敏;戴燕鹏;刘俊宇;李建东;史琰;张琰;孙红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长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227 | 代理人: | 黄伟洪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交 接入 蜂窝 终端 直通 密集 网络资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蜂窝和终端直通密集网络资源管控方法,根据D2D链路在准复用模式和复用模式中所产生的干扰,对D2D链路进行资源使用模式选择,提高密集网络的链路接入能力;利用两阶段效用值,为准复用模式D2D链路进行子信道分配;利用凸优化理论的连续凸近似算法,对系统各个用户进行功率分配,保证用户在密集网络中的最低速率;建立二分图模型,利用最大权值匹配算法为复用模式D2D进行子信道分配。本发明充分利用非正交多址网路中D2D通信的准复用模式;充分地抑制了用户间干扰;具有频谱效率高,系统接入率高的优点,可用于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蜂窝和终端直通混合密集网络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蜂窝和终端 直通密集网络资源管控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更高的网络性能,未来第五代移动网络将是异构的网络形态并采 用多种关键技术。其中,终端直通(D2D)技术就是一种被广泛提倡并有望应 用到5G网络中的新技术手段,它可以使两个近域的两个用户直接通信而不需要 基站协助。相比传统的蓝牙等近场通信技术,D2D技术能够融入蜂窝移动网络 中,受到蜂窝系统的管控,这对提高网络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十分有效。与日 俱增的用户终端设备使得网络密度越来越高,这对于无线网络的接入能力、网 络容量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非正交多址 接入(NOMA)技术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关注。NOMA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 在一个资源块上进行传输,这样可以为网络提供大规模接入、高吞吐量传输和 低时延通信的能力。因此,NOMA技术可以满足蜂窝和D2D混合密集网络提供 的大规模接入的要求,使大量用户可以成功传输。然而,此混合网络中存在用 户间干扰和同信道干扰,如果不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那不仅不能发挥新技术 的潜力还会恶化网络的性能。无线资源的管控是解决此混合网络干扰的重要手 段,传统的对于蜂窝和D2D混合网络的资源分配方法均是基于正交多址接入系 统设计的,并不能直接应用到NOMA系统中,其主要存在一下缺点:(1)当 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可用资源不足时,D2D只能以复用模式接入网络,这会严 重影响系统频谱效率。在复用模式下的D2D链路会直接复用蜂窝用户的频谱资 源,因此蜂窝用户和D2D链路间会产生直接干扰,从而导致网络总速率下降。 (2)传统的资源分配方法不能保证密集网络的链路接入率。因为传统蜂窝和D2D混合网络的资源分配方法,不能有效地抑制占用相同网络资源的用户之间 的干扰,这会使得受干扰很重的用户很难达到最低速率限制,从而不能成功接 入网络。以上这些缺陷使得现有网络系统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复用增益,对有限的频谱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不能充分发挥NOMA技术 的潜在增益,影响了用户容量和系统和速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的蜂窝和D2D混合密集网络大规 模接入方法存在降低了资源复用增益,对有限的频谱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不能 充分发挥NOMA技术的潜在增益,影响了用户容量和系统和速率的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蜂窝和终端 直通密集网络资源管控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根据D2D链路在准复用模式和复用模式中所产生的 干扰,对D2D链路进行资源使用模式选择;利用两阶段效用值,为准复用模式 D2D链路进行子信道分配;利用凸优化理论的连续凸近似算法,对各个用户进 行功率分配;建立二分图模型,利用最大权值匹配算法为复用模式D2D进行子 信道分配。
进一步,所述非正交多址接入蜂窝和终端直通密集网络资源管控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D2D链路分配工作模式并为工作在准复用模式的D2D链路分配 子信道;
步骤二,剩余D2D链路工作在复用模式下,计算D2D链路使用每个子信道 时的功率分配结果,同时保证密集网络中用户的最低速率;
步骤三,对复用模式D2D链路进行子信道分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64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动器底板防尘罩点焊机分度机构
- 下一篇:一种吸收器点焊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