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尺寸可控球状镓粒子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786046.4 | 申请日: | 2017-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981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 发明(设计)人: | 贺强;王道林;郭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2F9/08 | 分类号: | B22F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范光晔 |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多孔膜 制备 粒子 尺寸可控 微米球 保温 二氯甲烷溶解 制备方法技术 传统模板 打印原料 高电导率 合成步骤 粒径均匀 粒径可控 粒子形貌 溶液加热 微米电极 无氧化层 药物载体 真空环境 低毒性 低熔点 低粘度 高表面 液态镓 乙醇 粒径 洗涤 残留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尺寸可控球状镓粒子的制备方法,属于镓粒子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方法,一、将聚碳酸酯多孔膜放置到无氧化层的液态镓表面且放置在真空环境中,温度在30℃~50℃条件下保温5~7小时;二、保温结束后,将聚碳酸酯多孔膜上残留的镓除去,用二氯甲烷溶解聚碳酸酯多孔膜,然后分别用乙醇和水各洗涤3~5次;三、将步骤二得到的溶液加热至45℃~55℃并调节PH值至4.5~5.5,得到镓微米球。本发明中样品的粒径均匀,较传统模板法粒径缩小10倍。由于所制备的镓微米球具有高电导率、高表面能、低熔点、低粘度、低毒性等特性,可被用作3D打印原料、微米电极、药物载体等诸多领域。本方法的显著优势在于其合成步骤十分简单,获得粒子形貌均匀、粒径可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尺寸可控球状镓粒子的制备方法,属于镓粒子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镓是一种低熔点的液态金属,具体低毒性的特点,且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电极材料、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等诸多领域。由于大粒子在电极材料和生物应用中的局限性,为了能够提高镓在这些应用中的性能,人们通常采用降低粒子尺寸的方式来提高材料的性能,其中,粒径在微米和纳米尺寸的粒子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目前为止,合成微/纳尺寸金属镓粒子的研究很多,但是主要依赖于在复杂的工艺和特殊的设备,如采用微流控方法等,这种方法所获得的金属镓粒子成本高且操作复杂。也有些研究通过超声、针头注射的方法制备金属镓粒子,但是会导致粒子粒径分布不均,形貌差别大,粒子团聚等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样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尺寸可控球状镓粒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尺寸可控球状镓粒子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聚碳酸酯多孔膜放置到无氧化层的液态镓表面且放置在真空环境中,温度在30℃~50℃条件下保温5~7小时;
步骤二、保温结束后,将聚碳酸酯多孔膜上残留的镓除去,用二氯甲烷溶解聚碳酸酯多孔膜,然后分别用乙醇和水各洗涤3~5次;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溶液加热至45℃~55℃并调节PH值至4.5~5.5,得到镓微米球;
步骤四、采用OLYMPUS BX53显微镜,观测微米粒子的形貌。
步骤一中,聚碳酸酯多孔膜的孔径大小为4~8μm。
步骤一中,温度在40℃条件下保温6小时。
步骤二中,分别用乙醇和水各洗涤4次。
步骤三中,溶液加热至50℃并调节PH值至5。
本发明利用模板法,无需使用复杂工艺和特殊设备,直接获得球状金属镓微粒,粒子粒径可以调控且粒径分布均匀。
本发明所制备的镓微米球具有高电导率、高表面能、低熔点、低粘度、低毒性等优性,可被用作3D打印原料、微米电极、药物载体等诸多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5微米模板合成的球状金属镓的显微镜图。
图2为1微米模板合成的球状金属镓的显微镜图。
图3为400纳米模板合成的球状金属镓的显微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尺寸可控球状镓粒子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60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