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曲线段钢筋笼特征点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5324.6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3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邹正周;陈伟彬;黄文慧;董政;陈聪;朱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3;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刘童笛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曲线 钢筋 特征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曲线段钢筋笼特征点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制图软件中建立绑扎平台和直角坐标系;b)在现场绑扎平台上设置多个参照控制点和顶推轨道控制点,并沿顶推方向过所述轨道控制点布置顶推轨道;d)绘制出曲线段沉管、顶推轨道、顶推轨道控制点和参照控制点;e)模拟节段顶推使其移动到顶推轨道控制点,测量出节段的特征点坐标;f)根据步骤e中得到的特征点坐标现场放点。该计算方法能解决单纯采用现场测量放点所带来的相邻节段难以拼接的问题,可以精确、快速确定每个节段的绑扎位置,提高了现场测量的速度和精度,保证每个节段绑扎完成后与前一阶段完成对接,且对接精度在控制范围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曲线段钢筋笼特征点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在修建具有沉管段的跨海桥梁时,从沉管段到桥梁段的过渡段为曲线段,曲线段包括多节曲线段沉管,多节曲线段沉管在现场拼接形成曲线段,沉管一般采用在预制厂预制,然后采用驳船托运至现场进行安装。
每节沉管由多个节段拼接而成,沉管在制作过程中时,逐个制造单个节段,然后多个节段首尾拼接形成一节完整的沉管。如图1所示,构成曲线段沉管1的单个节段14是直线型的,节段14的整体形状为梯形结构,各个节段14拼接形成曲线段沉管1,各个节段14之间通过连接,制作好的曲线段沉管1为整体结构。在制造单个节段14时,首先进行钢筋笼绑扎,完成绑扎后顶推至上一节段的端部,与上一节段对接后进行浇筑,当所有节段完成绑扎并浇筑后,形成一节完整的曲线段沉管。曲线段沉管的截面形状如图2所示,包括底板段14A、墙体段14B和顶板段14C,分别在三个绑扎平台上完成,钢筋笼在三个绑扎平台之间的转换需要经过两侧顶推。
在每个绑扎平台进行绑扎时,需要通过测量仪器对钢筋笼特征点进行放点,在顶推过程中,也需要对钢筋笼顶推后的位置进行确定,而由于构成每节曲线段沉管的节段位置不同,难以对各个节段在各个绑扎平台上进行定位,导致绑扎后的钢筋笼很难快速地与上一节段进行很好的对接,因此,如何确定钢筋笼在各个绑扎平台上绑扎时的特征点,成为实现曲线段钢筋笼每个节段进行对接的关键,钢筋笼的特征点是指用于确定钢筋笼的绑扎位置的定位点,特征点为位于钢筋笼上的点,通过特征点和钢筋笼的设计形状,就能确定钢筋笼的绑扎位置和绑扎形态。
同时,由于在每个绑扎平台上绑扎钢筋笼时,需要保证绑扎操作平台和钢筋笼之间的相对位置,方便绑扎作业人员施工作业,而构成曲线段沉管的每个节段位置不同,导致难以事先确定绑扎操作平台和钢筋笼的相对位置,只能在钢筋笼顶推到位后再对绑扎操作进行调节,使其与钢筋笼适配,这将大大降低施工效率,延长施工周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在绑扎曲线段钢筋笼时,由于难以确定各个节段的特征点,导致绑扎后的钢筋笼和前一节段的钢筋笼难以实现精确对接,从而出现较大范围偏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曲线段钢筋笼特征点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通过在制图工具中,制作模拟出与现场对应的控制点和顶推系统,然后对应移动与现场相同的位置、距离,进而得到节段的特征点,然后按照该特征点在现场进行放点,该计算方法能解决单纯采用现场测量放点所带来的相邻节段难以拼接的问题,可以精确、快速确定每个节段的绑扎位置,提高了现场测量的速度和精度,保证每个节段绑扎完成后与前一阶段完成对接,且对接精度在控制范围内。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曲线段钢筋笼特征点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建立坐标系,在制图软件中建立沉管钢筋笼绑扎平台和顶推系统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b、布置参照控制点,在现场绑扎平台上布置多个参照控制点,并进行标记,使参照控制点的坐标固定;
c、布置顶推轨道控制点,在现场绑扎平台上布置顶推轨道控制点,并沿顶推方向过所述轨道控制点布置顶推轨道,使所述顶推轨道对沉管钢筋笼对应支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53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