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5219.2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93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曹永照;赵毅男;吴凤娟;胡小群;张鹏;周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4/00 | 分类号: | H04W74/00;H04W7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随机 接入 方法 终端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涉及通信领域,能够调整终端的TA,增加高频大子载波间隔条件下的基站覆盖范围。该方法包括: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上行定时提前量TA,根据第一TA向基站发送第一上行数据;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接收失败响应,将第一TA更新为第二TA,第二TA大于第一TA;接收失败响应用于指示基站未成功接收第一上行数据;终端根据第二TA向基站发送第二上行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当终端数量较多时,不同终端同时请求接入基站会造成终端之间的冲突碰撞,而随机接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用户之间的冲突碰撞。具体地,基站广播系统消息,各个终端接收系统消息并根据系统消息确定一个前导码(preamble)。随后,终端通过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向基站发送前导码,基站根据终端发送的前导码测量终端的上行定时提前量(timing advance,TA),随后将TA下发给终端。终端根据接收到的TA确定上行传输的起始时刻,并在该起始时刻开始上行传输。一旦基站成功解调译码终端所发送的上行数据,则向终端发送确认消息,指示终端所发送的上行数据传输成功。
通常,基站以符号时长作为估计TA的时间粒度。如果终端向基站发送前导码的传输延迟超过通信制式下的符号时长T,基站确定的TA是不准确的。通常,终端向基站传输数据时每1km的传输延迟(RTD)为6.7μs,因此基站最大可估计距离基站(T/6.7)km的终端的TA。另外,基站服务小区的覆盖范围是以基站为圆心,半径为(T/6.7)km的范围。也就是说,在小区覆盖范围之外的终端,其发送前导码到基站所花费的时间大于1个符号时长,因此基站无法准确计算出这些终端的TA。
示例的,LTE中,PRACH子载波间隔为1.25KHZ,时域上一个符号时长约为1/1.25=0.8s,即800μs,基站可以准确估计小区覆盖半径(800μs/6.7μs=120km)内的终端的TA。
在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PRACH子载波间隔可能变大(例如新空口系统支持PRACH子载波间隔120kHz),符号时长变小,因此基站服务小区的覆盖半径变小。也就是说,基站只能准确计算出很小范围内的终端的TA,对于基站服务小区覆盖范围之外的较多数终端而言,基站无法准确估计这些终端的TA,进而导致这些终端在随机接入阶段,根据基站下发的TA无法成功接入。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能够调整终端的TA,增加高频大子载波间隔条件下的基站覆盖范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包括: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TA,根据第一TA向基站发送第一上行数据;一旦基站为终端计算的第一TA不准确,基站则无法成功接收终端发送的第一上行数据,那么基站会向终端回复接收失败响应,指示基站未成功接收第一上行数据。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接收失败响应,将第一TA更新为第二TA,其中,第二TA大于第一TA,终端则根据第二TA向基站发送第二上行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方法中,终端发送上行数据后,如果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接收失败响应,终端则可以对TA进行调整,增大TA,根据较大的TA发送的第二上行数据可能在CP内到达基站,可见在高频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提高终端随机接入的成功几率,也就是说在小区覆盖范围边缘的终端也可以通过调整TA来增加接入基站的几率,在高频大子载波情况下,增加了基站的覆盖范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定时提前量调整系数K,K为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Q的整数,Q为所述终端和所述基站所工作的通信制式下支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占符号数量的上限与所述基站当前所配置的前导码所占符号数量的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52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