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工程明挖施工结构临时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2514.2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6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11514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洪宝<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43004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桩 基坑 临时支护 水平支撑 钢围檩 冠梁 地下工程 止水旋喷桩 永久支护 施工 主体结构施工 工程造价 施工工期 施工结构 施工空间 支护体系 质量保障 边沿线 竖立 替换 占用 拆除 安全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工程明挖施工结构临时支护体系,包括钢管桩、止水旋喷桩、冠梁、钢围檩和水平支撑,所述钢管桩竖立在基坑边沿线的内侧,所述止水旋喷桩设立在钢管桩的外侧;所述冠梁安装钢管桩的顶部;所述钢围檩安装在钢管桩中底部,顶部的水平支撑的两端分别与基坑两侧的冠梁连接,中底部的水平支撑的两端分别与基坑两侧的钢围檩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本发明将地下工程明挖施工中的永久支护替换成临时支护,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拆除,该临时支护既保证了与永久支护结构相同的安全质量保障,又极大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施工工期,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且占用的施工空间较小,符合绿色施工的理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工程挖施工结构临时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在地铁开挖、高楼地基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发生塌方事故,必须对施工建筑的基坑采取支护措施。目前基坑的支护方式有排桩或地下连续墙、水泥土墙、土钉墙、逆作拱墙和放坡等方式,排桩或地下连续墙、水泥土墙、逆作拱墙支护方式属于永久支护,结构稳定,安全性高,但施工程序复杂、成本高昂、周期长,而且基坑内主体结构完成后,这些永久支护无法拆除,占用空间资源。土钉墙施工会渗透到周边建筑,影响周边建筑,使用范围有限;放坡占用空间大,挖方工程量巨大,而且基坑较深时,很难确保施工安全。
对此,急需设计一种全新的支护方式,在保证支护安全的条件下,降低施工成本,缩小施工占用的空间资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工程挖施工结构临时支护体系,将地下工程明挖施工中的永久支护替换成临时支护,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拆除,该临时支护既保证了与永久支护结构相同的安全质量保障,又极大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施工工期,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且占用的施工空间较小,符合绿色施工的理念。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地下工程明挖施工结构临时支护体系,包括钢管桩、止水旋喷桩、冠梁、钢围檩和水平支撑;
所述钢管桩为若干,该钢管桩间隔竖立在基坑边沿线的内侧,形成支撑桩;
所述止水旋喷桩为若干,该止水旋喷桩连续交叉设立在钢管桩的外侧,形成止水帷幕;
所述钢围檩为若干,该钢围檩沿钢管桩排列方向刚性连接在钢管桩中底部;
所述水平支撑为若干,顶部的水平支撑的两端分别与基坑两侧的冠梁刚性连接,中底部的水平支撑的两端分别与基坑两侧的钢围檩刚性连接;
进一步限定,所述钢管桩为在钢管中填充砂、土或沙土混合物形成的支撑桩,该充填物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取材方便的优点。
进一步限定,相邻两个钢管桩的间距为3-10cm,以保证两个钢管桩施工不受影响,进一步提高钢管桩的施工效率。
进一步限定,在钢管桩与止水旋喷桩之间填充有泡沫剂,以减少钢管拆除时所受的摩擦力,同时提高临时支护结构的止水效果。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地下工程明挖施工结构临时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现场放线验线后,对所要施工的区域进行场地平整;
S20:沿基坑外边沿线开挖导向槽;
S30:在导向槽用套管法施工钢管临时支护,钢管沿导向槽间隔设置,在每个钢管内回填砂、土或沙土混合物形成钢管桩;
S40:钢管桩外侧连续施作止水旋喷桩,相邻两个止水旋喷桩交叉并列形成止水帷幕;
S50:在钢管桩顶部施作顶层冠梁,安装水平支撑,之后继续开挖土方,在钢管桩排列方向顺序施作第二层至最后一层钢围檩和水平支撑,直至开挖土方至基坑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25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