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63649.2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2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肖研;戈燕红;谢广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上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12 | 分类号: | G01N31/12;G01N33/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44242 | 代理人: | 龙丹丹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顺江社区居民委***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水质 化学 需氧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是废水检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衡量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的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越严重。所谓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也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包括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是有机物,有机物质主要由碳、氮、硫、氢组成,在化学需氧量测定的过程中,有机物被氧化为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水,随着水样中还原性物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所不同。
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测定方法是重铬酸钾法和高锰酸钾指数法,二者均为化学方法,重铬酸钾法是在硫酸酸性介质中,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硫酸银为催化剂,硫酸汞为氯离子的掩蔽剂,消解反应液硫酸酸度为9mol/L,加热使消解反应液沸腾,148℃±2℃的沸点温度为消解温度。以水冷却回流加热反应反应2h,消解液自然冷却后,加水稀释至约140ml,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根据硫酸亚铁铵溶液的消耗量计算水样的COD值。高锰酸钾指数法是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测定COD 值,测出来的数值为高锰酸钾指数。但是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缺点,重铬酸钾法在测定过程中产生的六价铬、硫酸汞、银等重金属离子会产生较大的二次污染;水中氯离子浓度高于10000mg/L时屏蔽剂已经不能完全屏蔽氯离子,需做稀释进行第二次测定;氧化时间长,需进行2.5小时;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氧化能力较高但是仍不能100%反应化学需氧量;试剂量大,需至少50mL,并且回流装置占据的空间大,水电消耗大,操作不便,难以大批量快速测定。而高锰酸钾指数法则存在如下问题:氧化能力弱,只能反应20-30%的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反应过程中锰离子对于环境有二次污染;试剂消耗大,一次需120mL。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正是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从而提出一种无二次污染、试剂用量小、测试简便、时间短、不受氯离子干扰、测定精度更高的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将水样用体积浓度为1-10%的盐酸进行酸化处理,得到酸化水样;
b、取20μL-2.5mL的所述酸化水样于600-1200℃下高温燃烧,取 20μL-2.5mL的所述酸化水样于100-300℃下低温燃烧;
c、分别测定高温燃烧和低温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及含量;
d、计算化学需氧量。
作为优选,所述高温燃烧后水样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水,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所述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水分子的物质的量分别计为C1、N1、S1和H1。
作为优选,所述低温燃烧后酸化水样中的无机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所述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分子的物质的量分别计为C2、N2和H2。
作为优选,通过氧原子数量补偿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化学需氧量:所述水样中有机物中碳、氮、硫和氢元素的物质的量分别为C、N、S、H,所述C=C1-C2,所述N=N1-N2,所述S=S1,所述H=H1-H2,所述化学需氧量=k(2C+2N+2S+0.5H)/L,所述k为常数,所述L为水样体积。
作为优选,所述k值为28-32。
作为优选,所述化学需氧量=28.7(2C+2N+2S+0.5H)/L,其中,所述L 为水样体积。
作为优选,所述气体成分及含量由红外检测器测定。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水样体积为1-10mL,所述盐酸与水样的体积比为 1:10-50。
作为优选,所述高温燃烧、低温燃烧分别在高温燃烧管和低温燃烧管中进行。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上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上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36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