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微生物组合菌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黑臭河道的综合治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757049.5 | 申请日: | 2017-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0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 发明(设计)人: | 徐钰青;芮文东;刘晓龙;陈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瑞驰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C12N1/14;C02F3/34;C02F11/02;C02F3/32;C12R1/07;C12R1/845;C12R1/82;C12R1/125;C12R1/10;C12R1/66;C12R1/01;C02F103/00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马荣 |
| 地址: | 241080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微生物 组合 制备 方法 应用 河道 综合治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微生物组合菌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黑臭河道的综合治理方法。所述复合微生物组合菌剂包含菌剂A组合、菌剂C组合和菌剂γ组合三种菌剂组合,所述菌剂A组合中各菌种分别为凝结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酱油曲霉和脱氮硫杆菌;所述菌剂C组合中各菌种分别为凝结芽孢杆菌、根霉菌、酵母菌、酱油曲霉和产黄青霉菌;所述菌剂γ组合中各菌种分别为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复合微生物组合菌剂可用于黑臭河道的综合治理,其治理周期短,可有效解决黑臭水体的氮磷超标和消除水体中的臭味气体硫化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微生物组合菌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黑臭河道的综合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等城市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易污染等特点,且常作为城市内的重要排污、纳污通道,水质更容易恶化。大量污染物的流入导致城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造成水体溶解氧的急剧消耗,导致水体长期缺氧从而呈现黑臭状态。河流等城市水体出现黑臭,已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
河流等城市水体黑臭主要是由于过量纳污导致水体生态失衡,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
目前,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中常常应用微生物制剂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向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制剂,加速水体中污染物降解,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
单一微生物制剂在治理黑臭水体的应用过程中常常存在对氮、磷和有机物等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弱、处理效率低,对黑臭水体中臭味气体硫化氢的消除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微生物组合菌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黑臭河道的综合治理方法。所述复合微生物组合菌剂中包含菌剂A组合、菌剂C组合和菌剂γ组合三种菌剂组合,该菌剂组合可用于黑臭河道的治理,能够有效降低所述黑臭水体中的氮、磷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成分,同时对黑臭水体中臭味气体硫化氢有明显消除作用,从而达到快速改善黑臭河道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平衡的目的。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合微生物组合菌剂,包括菌剂A组合、菌剂C组合和菌剂γ组合;
所述菌剂A组合中包括凝结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酱油曲霉和脱氮硫杆菌;
所述菌剂C组合中包括根霉菌、酵母菌、酱油曲霉和产黄青霉菌;
所述菌剂γ组合中包括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
所述菌剂A组合中的各菌种的重量比为凝结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酱油曲霉:脱氮硫杆菌=(2.7~3.3):(1.8~2.2):(0.45~0.55):(1.35~1.65):(2.7~3.3)。
所述菌剂C组合中的各菌种的重量比为凝结芽孢杆菌:根霉菌:酵母菌:酱油曲霉:产黄青霉菌=(1.8~2.2):(3.6~4.4):(1.35~1.65):(2.25~2.75)。
所述菌剂γ组合中的各菌种的重量比为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3.15~3.85):(1.8~2.2):(0.45~0.55):(1.35~1.65):(2.25~2.75)。
各菌剂组合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将各菌种接种于液体培养基培养36~48h;
(2)将步骤(1)培养后的菌种分别置于发酵罐中,量产培养36~48h,菌种与发酵培养基的重量之比为1:9~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瑞驰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瑞驰兰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70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