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56685.6 | 申请日: | 2017-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21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阿部龙也;饗场拓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雨;刘林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柱管(6)、外柱(A)、固定托架(4)、止动托架(7)以及紧固件(5)。止动托架(7)具有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上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形成有能够插入螺栓轴(51)的伸缩长孔(73)和冲击吸收长孔(74)。在第1垂下板状部(71)或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任意一方的前述伸缩长孔(73)和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之间设置有借助与前述螺栓轴(51)的碰撞而弯折的第1被压溃部(75)。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的两前述冲击吸收长孔(74)的上边或下边的至少任意一方上设置有作为倾斜边的第2被压溃部(7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备伸缩调整机构和二次碰撞的冲击吸收机构,并且能够用同一部件共有这些机构,并且当在二次碰撞时转向装置朝向前方侧收缩时,能够从伸缩调整区域向冲击吸收区域顺畅地转移。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具备伸缩调整机构和用于保护碰撞事故时的二次碰撞时的驾驶者的冲击吸收装置的转向装置。作为这种转向装置的通常的构造之一,存在在二次碰撞时抵抗由螺栓轴带来的推压力而柱沿着轴向长孔移动的类型的转向装置。
此外,以往以来,较多使用作为下述这样的构造的类型:将轴向长孔的宽度形成得比螺栓轴的直径小,如果作用既定的载荷,则借助螺栓轴,轴向长孔的边缘部在被压溃的同时移动。作为上述所示那样的现有技术,存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以下,对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7699号公报)进行概述。
另外,在说明时,将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原样呈现,但为了与本申请发明的说明区别,在专利文献1的说明中给附图标记加上括号。在专利文献1的转向装置中,是下述这样的构造:具有上端焊接在柱(2)上的第2上托架(22),该第2上托架(22)在由冲击带来的柱(2)相对于车体的相对移动时与该柱(2)一起同行并相对于车体相对移动。
此外,第2上托架(22)被固定在车体上的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能够相对滑动地夹入。并且,在形成于前述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的第1通孔(41)和形成于第2上托架(22)的两侧壁(22a、22b)的第2通孔(42)中插入有具有左右方向轴心的带头部(51’)的螺纹轴杆(51)。该螺纹轴杆(51)具有经由垫圈(52)螺纹配合的螺母(54)和与该螺母(54)一体化的杆(53)。冲击吸收区域(42a)的短径比与前述相对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轴杆(51)的最大外径小。通过轴杆(51)将冲击吸收区域(42a)扩张而吸收冲击。
此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82758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现有技术:在二次碰撞时由能量吸收单元带来的碰撞能量的吸收量在塌陷发展时增大。形成在内柱(13)上的引导孔(79)由供引导螺栓(53)的引导销部(75)游嵌的具有上下宽度的可伸缩部(111)和从可伸缩部(111)向后方延伸设置且上下宽度逐渐减小的塌陷部(113)构成。
引导销部(75)在可伸缩部(111)内前后运动的范围为可伸缩行程(S1),引导销部(75)在塌陷部(113)内后退运动的范围为塌陷行程(S2)。塌陷部(113)的上下宽度朝向后方逐渐减小,由此驾驶者的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载荷随着塌陷的发展而以二次曲线形上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76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8275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在杆紧固时,具有伸缩调整部和能量吸收部的第2上托架(22)的两侧壁(22a、22b)与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压接。即,第2上托架(22)的两侧壁(22a、22b)成为与第1上托架(21)的两侧壁(21a、21b)的摩擦面。由此,在设定能量吸收载荷时需要考虑摩擦面的摩擦载荷,能量吸收载荷的设定较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66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管柱解锁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 下一篇:用于转向管理的滑移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