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网漏电位置的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754376.5 | 申请日: | 2015-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3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 发明(设计)人: | 马人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人欢 |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网 漏电 位置 检测 方法 | ||
1.一种电网漏电位置的检测方法,采用检测器,该检测器:包括火线(1)、零线(2);所述火线、零线之间搭接一个输出端不接地的变压器(T1);所述变压器(T1)向后依次耦合交直流转换器(4)、直流稳压器(5);所述直流稳压器(5)的正极输出端分成第一直流支路、第二直流支路分别连接至所述火线(1),且所述第一直流支路中串接有第一直流电阻(R1)、第一直流电流计(A1),第二直流支路中串接有第二直流电阻(R2)、第二直流电流计(A1);所述直流稳压器(5)的负极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零线(2);所述零线(2)上具有零线接地点(GND1),该零线接地点(GND1)处于零线(2)与所述变压器(T1)的节点之前;所述火线(1)与所述变压器(T1)的节点至火线(1)与所述第一直流支路的节点之间,串有第三交流电流计(A3),及导通方向为从火线(1)流向零线(2)的第一二极管(D1);所述零线(2)与变压器(T1)的节点至零线(2)与直流稳压器(5)的节点之间,串有第四交流电流计(A4),及导通方向为从直流稳压器(5)的负极输出端指向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二极管(D2);其具体检测方法如下:
该检测器在使用时,只需将其火线与零线的首端接入正常交流供电系统,而使其火线与零线的末端接入被测的漏电电网的主回路,亦即连接被测漏电电网的主火线、主零线,被测漏电电网中的各种负载均跨接在所述主火线、主零线之间,视为一个等效电阻RX,由于民用电网均为护套线形式,故认为所述主火线、主零线的长度及线电阻相等;完成接入后,通过所述第一直流电流计、第二直流电流计、第三交流电流计、第四交流电流计的电流值,即可直接算出漏电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漏电位置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还包括一个交流稳压器(3),所述火线(1)、零线(2)由所述交流稳压器(3)引出;以稳定交流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网漏电位置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由开关替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网漏电位置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电流计(A1)、第二直流电流计(A2)、第三交流电流计(A3)、第四交流电流计(A4)均为数字电流计;所述检测器还包括一个运算器,所述运算器同时耦合至所述第一直流电流计、第二直流电流计、第三交流电流计、第四交流电流计的数值输出端,并对该四个电流计的输出电流值进行混合运算;所述混合运算按照如下方式进行:
设火线(1)、零线(2)之间的交流电压为E,所述直流稳压器(5)的正负极输出端之间的直流电压为U;第一直流电流计(A1)、第二直流电流计(A2)、第三交流电流计(A3)、第四交流电流计(A4)所输出的电流值分别为I1、I2、I3、I4;第一直流电阻(R1)、第二直流电阻(R2)的阻值分别为R1、R2;被测电网主回路中的负载等效电阻为RX,所述主回路的线电阻为2rx,所述主回路中,漏电位置至主火线始端的线电阻为rm;
则生成如下方程:
U=I1(R1+2rx+RX)①,U=I2(R2+2rx+RX)②;
E=I3rm+I4(RX+2rx-rm)③,E=I3(rm+RX)+I4(2rx-rm)④;
以方程①②③构成一方程组,其包含rx,RX,rm三个未知量,其余均为已知量,可完全解出rx、RX、rm;令rm/2rx,所得的商,即可疑漏电位置至主火线始端的距离与所述主回路的线长之比,记该可疑漏电位置为可疑点一;
再以①②④构成一方程组,同样可解出rx、RX、rm;同样令rm/2rx,所得之商,亦为可疑漏电位置至主火线始端的距离与所述主回路的线长之比,记该可疑漏电位置为可疑点二;
则实际漏电位置即为所述可疑点一或可疑点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人欢,未经马人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437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