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室坐卧两用椅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747192.6 | 申请日: | 2017-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9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金才 |
| 主分类号: | B60N2/12 | 分类号: | B60N2/12;B60N2/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61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靠背 坐卧两用椅 侧托 车室 脚蹬 前移 转出 阻体 座架 室内 座垫 伸缩头枕 室内数据 行车途中 座椅靠背 后座椅 客运车 前座椅 商务车 无盲区 座垫面 座椅状 侧倾 前倾 座椅 收缩 改装 疲劳 身高 出行 轿车 配套 自由 制定 | ||
车室坐卧两用椅,是由室内前后两个座椅变换而成。当前座椅靠背后落至一定角度时,靠背继续后落,同时与座架一起前移,当座架前移到位时,靠背仍继续后落,随之伸缩头枕开始收缩,直至分别到位,此时靠背的顶端与后座椅的座垫升起的前端相接,形成超出身高的前倾卧睡斜面,可伸腿自由卧睡。位于前座椅的座垫面和靠背面的两侧边,分别设有隐形阻体脚蹬和隐形阻背侧托,卧睡状时,侧托隐形,脚蹬转出阻体前窜;座椅状时,脚蹬隐形,侧托转出阻背侧倾。车室坐卧两用椅,是以采用不同的室内数据而制定的多规格型号为设计依据,通用于轿车、商务车、客运车等多种室内的配套或改装,便于乘坐人员在行车途中想睡睡,想坐坐,舒适无盲区,消除出行的疲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涉及汽车座椅的制造技术,尤其涉及座椅制造的动态技术,具体的是一种车室坐卧两用椅。
背景技术
自从人类发明了汽车,随之产生汽车座椅,从那时起,出行不再是两条腿,而是转型用了臀。
臀部不仅支撑着上延身体的压力,同时臀部及上延身体还承受着车与座椅所带给的颠簸和惯性的双重外力。由此,座椅的构造,就主宰着臀部及上延身体的负重和舒适性。
于是产生了,靠背角度可调节的座椅。靠背通过啮合式或凸轮式座椅调角器的调节,使得靠背与座垫之间的角度增大,用来分散臀部的压力和双重外力,靠背的角度越大,臀部的压力就越小,双重外力随之减小。但因空间的受限,靠背角度的调节范围限于半躺状,乘坐人员坐车时间长,还是会导致臀部、上延腰部、脊部、颈部以及头部的疲劳和酸痛。
于是产生了,卧铺车的半躺式和平躺式两种卧铺车椅床(半躺式卧铺车椅床与靠背角度可调节座椅限于半躺状同论)。根据靠背角度可调节的力变原理,相当于将靠背角度继续增大,臀部的重心随之后移,靠背的角度连续增大后,使得臀部支撑着上延身体的压力就逐渐减少,双重外力随之减少。当靠背角度调节至约165度时,为半躺卧铺车椅床;当靠背角度调节至180度时,为平躺卧铺车睡床。前者因处于半躺睡状,臀部及上下肢体还残留着部分压力,双重外力与压力并存,适宜清醒状态半躺,睡眠时舒适性较差;后者处于平躺睡状,压力和双重外力归零,身体零负重,适宜劳累状态卧睡,从而消除疲劳。卧睡是乘坐人员在疲劳时的最佳休息方式,但也不尽如人意,乘坐人员在清醒状态不疲劳时,躺在那儿反而难受。
于是推出了,商务车的组合式坐卧两用座椅。利用室内前后两个座椅的纵向距离,布置空间比较充裕的优势,设置了有多种变换形式的坐卧两用座椅,可在清醒状态时倚坐或半躺,又可以在劳累状态时卧睡,使得臀部及上下肢体能够随时随地完全放松的休息。但也有局限,占用空间大,仅限用于较大车型的商务车,不适合配套其它车室的使用。
于是推出了,轿车室内的坐卧两用座椅。由于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已有多种变换形式的新品跃跃欲试,可基于轿车的车身短,空间受限,坐卧两用椅的设计就存在着车身短人体长,变换结构难以规范的客观问题。因此,目前还未有一款能被市场所接受。
综合以上汽车座椅的发展史来看,靠背调角座椅和卧铺车椅床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只能为乘坐人员提供一种休息方式,要么倚坐或半躺,要么卧睡。因而目前的靠背调角座椅和卧铺车椅床,还不能完全阻抗车辆,在行车途中所带给乘坐人员的疲劳等不良因素,已不能适应现代人频繁出行的乘车需求,需要有一种具备人性化构造的新型的座椅,方能填补汽车座椅市场的缺陷。
当然,靠背调角座椅和卧铺车椅床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靠背调角座椅是乘坐人员在短时间乘车时的最佳休息方式;卧铺车椅床是乘坐人员在长时间乘车劳累时的最佳休息方式。
如果能够吸取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针对中长途行车和中老年出行的人员,基于上述用于商务车和轿车室内坐卧两用座椅的多种变换形式,另行设计一种新型的,既可倚坐或半躺,又可以卧睡,坐卧两用可变换的座椅,并且能够通用于轿车,商务车以及客运车等多种室内的配套或改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金才,未经张金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471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的儿童电动童车座椅
- 下一篇:一种电动式快速切换车厢的车身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