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械化采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38547.5 | 申请日: | 2017-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9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洁;刘万波;杨林;吴冬;罗昭荣;马江涛;禹云虎;梁楚培;王钰峰;何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王洁 |
主分类号: | E21C41/18 | 分类号: | E21C41/18;E21C27/10;E21C35/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孔祥超 |
地址: | 4022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械化 采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化采煤方法,包括工作面布置、掏槽采煤和耙煤式采煤等步骤,其中,工作面布置所布设的采运煤一体机,由采运煤主机和悬臂结构支架构成,采运煤主机连接在支架自由端,支架自由端具有前后和升降运动的复合运动轨迹,采运煤主机形成有掏槽采煤部和耙煤采煤部;掏槽采煤在煤壁顶端形成煤槽;耙煤式采煤通过支架向下推进采运煤主机进行。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煤基于具有摆动升降运动和前后移动的复合运动采运煤主机进行,其煤层回采率高,煤炭产品中矸石少,质量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煤层开采技术,特别是一种机械化采煤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储存量大,且赋存多样化。根据我国煤层厚度划分,厚度0.8~1.3m属于薄煤层,小于0.8m属于极薄煤层,在我国煤炭储量中,薄煤层的可采储量约为60多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20%。但薄煤层的产量只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0.4%,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采运煤一体机械化程度低、工作面单产和效率低、掘进率高、开采成本高、工人劳动强度大。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薄煤层和极薄煤层的开采显得越来越急迫,其最理想的开采方法就是采用无人开采技术,目前无人开采设备有刨煤机、滚筒式采运煤一体机、钻削式采煤,但此类设备能耗高、体积庞大、不适应极薄煤层。为此,经过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努力,开发了一种刮板链式采运煤一体机,通过在部分刮板上设置截煤齿进行截煤,从而形成采运一体机结构。尽管该机可实现机械化采煤,但在煤层变厚时,其采净率低,在煤层变薄时,采煤阻力大,推进困难,能耗高,且矸石含量大,煤炭产品质量低。因此,需要对现有采运煤一体机进行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械化采煤方法,该方法通过具有升降和前后运动的复合运动轨迹的采运煤一体机,实现掏槽式采煤与耙煤式采煤相结合的采煤方式实现机械化采煤,可方便的适应煤层厚度变化要求,确保采净率和煤炭产品质量。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械化采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工作面布置:包括在煤层的开切眼内布设采运煤一体机,并通过支护系统控顶,以形成初采工作面;其中,采运煤一体机由采运煤主机和悬臂结构支架构成,采运煤主机连接在支架自由端,支架自由端具有前后和摆动升降运动的复合运动轨迹,采运煤主机形成有掏槽采煤部和耙煤采煤部;
第二步,掏槽采煤:包括将采运煤主机调整至煤壁顶部,运行采运煤主机,并通过支架将采运煤主机向前推进进行掏槽式采煤,以在煤壁顶端形成煤槽,且煤槽深度不小于采运煤主机宽度;
第三步,耙煤式采煤:包括通过支架向下推压采运煤主机进行耙煤式采煤,直至煤槽下方煤炭开采完毕;
第四步,本煤层开采完成判断,是,则结束采煤,否,则执行下一步;
第五步,工作面推进:包括推进支护系统,重复执行第二步和第三步。
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方法,通过采运煤一体机结构的采煤装置,实现机械化采煤,支护系统用于控顶和保持控顶高度,使采煤工作面具有足够的操作和运动空间,在完成一个步距或设定深度的采煤循环后,采运煤一体机随掩支护系统整体推移,进入下一个采煤循环,直至采煤结束。采煤过程是,首先在工作面煤壁上端掏出一个矩形煤槽;然后,向下推进采运煤主机形成耙煤式采煤,直至工作面煤壁被开采完成,然后推进至下一个工作面,继续进行掏槽和耙煤采煤循环,直至本煤层开采完毕。掏槽过程中,所有截煤齿依次参与截煤;耙煤开采过程中,主要由运行至下方的截煤齿采煤,前侧的截煤齿起辅助采煤作用。
优选的,在所述掏槽采煤的步骤中,在掏槽采煤前,还包括采运煤主机角度调整。以使主机在掏槽采煤时处于水平或倾斜状态,以满足煤层走向的角度和厚度变化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王洁,未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王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385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