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捷式高应变贯入度测量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735349.3 | 申请日: | 2017-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6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华;廖正笔;李贞;叶晓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山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捷 应变 贯入度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桩高应变动测领域,涉及一种便捷式高应变贯入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高应变动测法是指采用瞬态的高应变状态来试验桩,揭示桩土体系在接近极限时实际工作性能,从而对桩的完整性和承载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目前,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全国桩基检测中,尤其是码头、桥梁、变电站等现场条件不适宜做静载荷试验验收的工程场地中。高应变动测法具有操作方便,检测时间短,检测速率快等优点,是上海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检测方法。
但目前高应变动测法仍存在一部分缺陷,人为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较大,导致承载力检测结果误差比较大,特别是存在现场贯入度测量不够精确,拟合参数设置误差较大等问题。
故高应变现场试验中锤击前后贯入度的测量是高应变动测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系到我们高应变动测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虽然高应变动测试验中贯入度的测量原理相对简单,但由于重锤单击贯入度一般在2~6mm之间,要精确对其测量,步骤非常繁琐,目前所用仪器为: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贯入度测量中操作经纬仪或全站仪等仪器设备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或指导,而用水准仪测量很不方便,需要花费不少的人力与时间,以致很多检测单位对贯入度的测量不够重视甚至不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便捷式高应变贯入度测量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便捷式高应变贯入度测量装置,用于基桩贯入度的测量,包括控制点、激光发射接收机构、激光反射板和计算显示机构,所述的控制点设置在基桩桩身上,所述的激光发射接收机构与计算显示机构连接,激光发射接收机构和激光反射板中的一个连接在控制点以上的基桩桩身上,另一个设置在基桩旁边,并与控制点齐平,所述的激光发射接收机构和激光反射板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激光发射接收机构和激光反射板中的一个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连接在基桩桩身上,另一个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基桩旁边,测量时,通过调节角度调节机构使激光发射接收机构发出的激光与激光反射板的反射面垂直。
优选地,所述的角度调节机构为球形云台。
优选地,所述的球形云台上设有水平仪。
优选地,测量时,激光发射接收机构发出的激光朝向竖直方向,激光反射板的反射面与控制点的竖向距离为贯入度的5~15倍。
优选地,所述的激光反射板连接在基桩桩身上,激光发射接收机构设置在基桩旁边,并且激光发射接收机构与基桩的距离大于1m。
优选地,所述的计算显示机构接受激光发射接收机构的信号,根据锤击前后激光发射和反射的路程变化计算并显示基桩贯入度。
优选地,所述的控制点为固定在基桩桩身上的膨胀螺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借助于激光测距来测量基桩的贯入度,与传统测试方法(使用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进行测量)相比,精度高,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与时间,能适用各种复杂现场条件,适用性广,而且操作简单,读数等通过计算显示机构直接获得,不需要对使用者进行专业培训,适用人群广。
(2)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能够快速将激光发射接收机构和激光反射板对准,特别地,角度调节机构使用球形云台,市面上即可购得,不仅角度调节方便,而且具备角度锁定功能,借助水平仪,能够很方便地使激光朝向竖直方向。
(3)相对于传统测试方法所用的设备,本发明结构紧凑,便于携带,而且安装方便。
(4)将激光反射板连接在基桩桩身上,并且使激光发射接收机构与基桩的距离大于1m,能够避免锤击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激光发射接收机构的破坏和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基桩,2为激光发射接收机构,3为激光反射板,4为计算显示机构,5为连接杆,6为控制点,7为重锤,8为角度调节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山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山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353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