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酚直接氨化制苯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33092.8 | 申请日: | 2017-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2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丁红霞;金汉强;杨忠林;孙盛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09/18 | 分类号: | C07C209/18;C07C211/46;B01J23/42;B01J23/44;B01J29/89;B01J37/02;B01J37/1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苯酚 直接 氨化 苯胺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苯酚直接制备苯胺的方法。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负载贵金属的催化剂,实现苯酚一步法制备苯胺的方法。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制备原料硝基苯的流程较复杂、投资大,环境污染严重,硝基苯废水较难处理等问题,本发明催化剂的制备及活化工艺简单,相比于其他工艺的高温氢气还原,高温易使催化剂金属团聚,不利于分散,影响催化剂活性。本发明在优选工艺条件下,苯胺选择性92%,转化率100%。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涉及苯胺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苯胺是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以它为原料制得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 有三百多种,广泛应用于染料、医药、农药、橡胶助剂等行业,是生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MDI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的重要原料。近年来,随着MDI生产的不断发展,苯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国外苯胺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年生产能力达100kt/a级的大型生产企业约10家,最为著名的大型苯胺生产企业集团有4家,分别是英国ICI公司、德国Bayer公司、美国第一化学公司和美国Dupont公司;国内前五大企业的产能合计204wt/a,分别是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烟台万华、宁波万华、吉林康奈尔化工有限公司以及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苯胺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硝基苯铁粉还原法、硝基苯催化加氢法、氯苯氨解法。现在以硝基苯催化加氢法为主,分成气相加氢和液相加氢,其中气相加氢方法比较成熟,而液相加氢的技术掌握在国外的有限的几家公司手中。硝基苯催化加氢法的缺点是流程较复杂、投资大,有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因含硝基苯的废水较难处理。
苯酚一步法制备苯胺也一直处于研究中,其中美国的halcon公司于1962年研究开发成功,日本三井油化于1970年首先实现工业化应用,该法以氧化铝-硅胶为催化剂,苯酚和氨在370℃、1.7MPa下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氨化反应,同时联产二苯胺。苯酚转化率和苯酚选择性都为98%,工艺简单、三废污染少。不足之处是原料苯酚价格波 动大,因而产品生产成本也随之波动。
就投资费用而言,采用BASF气相流化床工艺的10wt/a硝基苯加氢制苯胺装置的投资费用为7130万美元,其中界区内投资3850万美元,界区外投资1850万美元,其它项目费用为1430万美元。建同规模采用苯酚路线的装置投资费用为6920万美元,其中界区内投资3810万美元,界区外投资1720万美元,其它项目费用为1380万美元。同时就生产成本而言,苯酚法也低于硝基苯气相加氢法,前者为734.5美元/t,后者为804.5美元/t。
因此开发一步法制苯胺的生产工艺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一来工艺流程简单,二来三废的问题较少,关于苯酚一步法合成苯胺的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制备原料硝基苯的流程较复杂、投资大,有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且含硝基苯的废水较难处理等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苯酚直接制备苯胺的方法。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苯酚直接氨化制苯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反应器中投入苯酚和贵金属催化剂后,混合,预热,加入氢气至反应压力为6-8 MPa,加热使反应温度为150-300℃,通入氨气,连续或间歇氨化反应;其中贵金属催化剂为采用浸渍还原法将载体用Pd盐或者Pt盐进行改性;所述载体为γ-三氧化二铝、活性炭、二氧化硅、钛硅分子筛、硅铝分子筛、镁铝尖晶石中的一种或几种;贵金属Pd或者Pt在贵金属催化剂中的质量含量为0.5%-5%。
所述反应器为单釜间歇式反应釜、多釜串联连续化反应釜或塔式反应器。
所述贵金属催化剂加入量为苯酚质量的1-15%,苯酚与氨气的摩尔比为1:2-10。
所述氨化反应压力为7-14MPa,连续氨化反应时间为0.25-0.5 h,间歇氨化反应时间为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330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成脂肪胺甲基化化合物的方法
- 下一篇:壬二胺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