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区块链的加密方法、设备以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31261.4 | 申请日: | 2017-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3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谭峰;金棋;邬晨烨;祁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点融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酆迅,丁君军 |
地址: | 20002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区块 加密 方法 设备 以及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信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区块链的加密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版权申明
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背景技术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存储和计算技术,其通过将加密数据块按照时间顺序叠加而生成的持久的不可修改的记录,并且将计入存储在区块链网络的各个节点中,使得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每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系统数据,并且生成数据指纹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和链接下一个数据库块。因此,区块链在数据防篡改、透明性以及去中心化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通常,区块链通过明文方式存储数据。也即,存入区块链中任一节点的数据将被共享到区块链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因而其他节点均能够获得数据内容。以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区块链网络中的数据共享性和透明性。此外,由于存入区块链中的数据无法被篡改,因而数据防篡改方面也能够被保证。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区块链的加密方法、设备以及系统。本公开的实施例将原始数据加密后存储到区块链中,并且将密钥进行本地保存,因而其他区块链节点只有在获得密钥的情况下才能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以便获得原始数据。因此,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仅能够保证区块链网络中的数据共享性,也能保证区块链网络中的数据安全性。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区块链的加密方法。该方法包括由第一设备中的第一加解密模块使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以生成加密数据,其中密钥和加密数据的标识关联地被存储在第一加解密模块中。该方法还包括由第一加解密模块将加密数据写入到第一设备中的第一区块链模块中并且由第一区块链模块将加密数据从第一区块链模块同步到第二设备中的第二区块链模块。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区块链的加密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和耦合至处理器并且存储有指令的存储器,其中该设备是第一设备。所述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设备执行以下动作:由第一设备中的第一加解密模块使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以生成加密数据,其中密钥和加密数据的标识关联地被存储在第一加解密模块中;由第一加解密模块将加密数据写入到第一设备中的第一区块链模块中;以及由第一区块链模块将加密数据从第一区块链模块同步到第二设备中的第二区块链模块。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计算机可读程序指令。这些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设备中运行时使得该设备执行根据本公开中的各个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或过程。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区块链的加密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第一设备包括第一加解密模块和第一区块链模块,第二设备包括第二加解密模块和第二区块链模块。其中第一设备被配置为:由第一加解密模块使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以生成加密数据,其中密钥和加密数据的标识关联地被存储在第一加解密模块中;由第一加解密模块将加密数据写入到第一区块链模块中;以及由第一区块链模块将加密数据从第一区块链模块同步到第二区块链模块。其中第二设备被配置为:由第二区块链模块从第一区块链模块接收加密数据;以及由第二加解密模块向第一加解密模块发送对于加密数据的解密请求。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其他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此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图示了传统的区块链网络的架构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区块链网络的架构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区块链的加密方法的流程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区块链的解密方法的流程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区块链系统的示意图;以及
图6图示了可以用来实施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点融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上海点融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312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