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量子棒定向排列的荧光偏振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29088.4 | 申请日: | 2017-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3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卫;王恺;刘皓宸;周子明;张哲;郝俊杰;温佐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1/03 | 分类号: | C09D11/03;C09D1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潘登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量子 定向 排列 荧光 偏振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量子棒定向排列的荧光偏振薄膜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利用喷墨打印技术,按照预设图形在基板上打印具有适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的量子棒墨水,定向排列量子棒,得到的荧光偏振薄膜。本发明得到的荧光线条直径和线条间距可以通过针头孔径、打印速度和预设图形等参数条件进行控制调节,制成量子棒定向排列的透明荧光薄膜,具有较高的偏振度,并且可以在常温环境下实现在柔性基板上制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电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定向排列量子棒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量子棒定向排列的荧光偏振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关于量子棒偏振性能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是对于单颗粒的量子棒的分析,很少有深入研究大量量子棒的共同作用下的整体偏振情况的分析,因为量子棒的偏振效果是沿着棒状材料的轴向方向。但是在量子棒大量自由分布的情况下,不能整体体现出很好的偏振性能,只有当量子棒都有序排列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效的发出偏振光。
目前,有序的一维纳米线可以通过模板法、自组装法、电场诱导、磁场诱导、化学/生物分子亲和组装、磁偶选择、压印转移、刻蚀法和静电纺丝等技术制得,这些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并且众多方法成本高,制作困难,例如电场诱导法需要施加很大的电场,对实验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压印转移和刻蚀法对转移的过程和模板精度要求很高,刻蚀法会破坏一定的表面形貌。
CN 101497428A公开了一种利用静电纺丝排列纳米线阵列的方法,所述方法以定向纺丝的纳米纤维作为模板,用刀片把滴加在纳米纤维上的半导体纳米线溶液刮均匀,然后再在基底上加一滴润滑剂,通过机械臂拖动纺丝纤维在基底上左右移动,实现吸附在纤维上的半导体纳米线向基底的成功转移。在该发明中需要以定向纺丝的纳米纤维作为模板,用刀片把滴加在纳米纤维上的半导体纳米线溶液刮均匀,因此可能会导致薄膜的均匀性不佳等问题。
CN 103741229A公开了一种定向排列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金属收集薄片进行折叠,然后清洗,放入干燥箱中备用;制备高聚物溶液作为电纺溶液;将制备的电纺溶液注入静电纺丝装置中;将制备的折叠的金属收集薄片作为收集板,开启静电纺丝装置,在电压为10-20KV的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并在收集距离10-30厘米的条件下,在金属收集薄片上收集定向排列的电纺纳米纤维,并通过调整金属收集薄片的方向得到所需形状的纳米纤维。
因此,可以看出,静电纺丝虽然能够实现纳米材料的定向排列,但均需要一定的载体辅助。目前对于量子棒材料定向排列的方法不多,例如运用机械拉伸的方法获得的量子棒薄膜材料,但是对材料损失较大且定向效果有限。
在本领域中,期望开发一种能够实现量子棒材料定向排列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量子棒定向排列的荧光偏振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能够使得量子棒定向排列,得到具有高偏振性能的荧光薄膜。
为达到此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量子棒定向排列的荧光偏振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定向排列量子棒,制备具有偏振性能的荧光薄膜,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量子棒墨水利用喷墨打印的方法,按照预设图形在基板上的进行打印,得到量子棒定向排列的荧光薄膜。
本发明利用喷墨打印法这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制备量子棒材料薄膜,得到的量子棒薄膜的量子棒线条直径和线条间距可以控制调节,通过使量子棒定向排列,可以在常温环境下实现在柔性基板上制备得到具有高偏振性能的透明荧光偏振薄膜。
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调配具有适当粘度和表面张力的量子棒墨水,以实现不同基板上打印量子棒薄膜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量子棒墨水的量子棒可以为红色量子棒、绿色量子棒和蓝色量子棒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90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配加再生料的炼焦配合煤及炼焦配煤方法
- 下一篇:染色体融合改造的酵母工程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