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左右滑动手势触感盲文摸读系统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726752.X | 申请日: | 2017-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3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 发明(设计)人: | 褚少微;张帆;朱科颖;张方圆;吉娜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传媒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G06F3/048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左右 滑动 手势 触感 盲文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左右滑动手势触感盲文摸读系统和方法。在触屏上根据手指滑动的不同方向设置不同的振动触觉反馈,通过左右连续滑动手指六次,依次摸读一个盲文中六个凹凸点的信息,实现了摸读盲文;系统包括触屏、盲文转换模块、控制模块和振动模块。本发明解决了触屏设备摸读触感文字的技术问题,具有摸读速度快、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优点,还能方便在各种触屏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左右滑动手势触感盲文摸读系统和方法,属于触屏设备触感交互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移动设备的振动触感反馈是实现非视觉信息获取与盲用交互的关键技术之一。触感反馈可以提供诸如:消息提醒、情感传递、非视觉的交互,以及在盲用情况下阅读文字等功能。特别是对于盲人用户来讲,触感交互更是其使用手机等触屏移动设备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盲文电子阅读的最重要方法。
如何在触屏移动设备上通过对振动触感进行设计,让盲人也能够使用智能手机等触屏移动设备,是当今人机交互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帮助盲人群体融入正常社会、享受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当前在触屏移动设备上实现触感文字阅读的主要方法是对振动触觉反馈进行编码,模拟六点盲文的凹凸或摩斯电码来实现。根据手指交互方式以及振动反馈样式的不同,触感摸读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方法为结合手指在触屏上滑动过程中感知到的不同触觉反馈样式,依次表达6个盲文点的凹凸信息;用户再根据触感反馈的序列来识别所摸读的盲文。此类方法将盲文的六点拆分开来,再依次获取每个盲文点的凹凸信息来实现盲文的阅读目的,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此类方法的局限在于其需要手指在触屏上滑动一个较长的距离,并根据滑动的距离来依次感知六个盲文点的凹凸信息。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免漏掉触觉反馈序列中某一盲文点的凹凸信息。这使得这类方法往往摸读的速度较慢,通常需要5秒钟以上来摸读一个盲文。
第二类方法是通过对触屏移动设备的振动韵律进行编码进而表达文字信息。例如在时序上对振动的开和关进行编码来依次表达盲文六个点的凹凸;或通过振动时长及间隔时间的不同模拟摩斯电码的滴、答编码等。此类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在时序上对振动进行编码,其表达每个文字字符的时间较短,编码效率较高。通常文字触感编码的呈现速度最高可达每字符855毫秒。然而,因为韵律编码的触感样式短促,往往准确辨别的难度较大。使得该类方法的阅读准确率往往较低,只有71%左右。并且基于韵律的方法是被动式触觉感知,操作过程中可控性差、学习及记忆负担较大,用户体验往往不佳。
第三类方法为空间触感编码。通过对触屏移动设备的屏幕进行区域划分,与六点盲文的空间位置一一对应。手指触摸不同区域根据振动反馈的不同来判断对应盲文点的凹凸,进而达到阅读盲文的目的。由于所设计的空间触感位置与六点盲文点一一对应的优点,使得该方案易于学习掌握。然而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需要手指滑动到六个不同的区域分别摸读触感样式,使得字符阅读效率较低,平均需要4-26秒来阅读一个字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左右滑动手势触感盲文摸读系统和方法。本发明组合应用触屏上手势滑动及设备的振动触觉反馈来摸读盲文,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盲用文字摸读的技术问题,为盲人用户使用手机等触屏智能设备以及盲文电子化阅读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发明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在触屏智能设备上利用手指左右滑动的手势,每次滑动方向的改变依次切换盲文中六个凹凸点的语义信息。因此,摸读每个盲文字符需要手指在触屏上左右连续滑动六次,每次根据触觉反馈的有或无判断读取的盲文点的凸或凹。
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一种触感盲文摸读系统:
包括触屏,触屏检测手指触摸位置,并把手指触摸位置及其时序变化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传媒学院,未经浙江传媒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67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