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扬声器测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723532.1 | 申请日: | 2017-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0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 发明(设计)人: | 曹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29/00 | 分类号: | H04R2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盈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4 | 代理人: | 孙佳胤 |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粤海街道深南大道9789***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扬声器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的扬声器测试装置,包括腔体、前盖、后盖;腔体的内周向内凸出形成一中部具有开口的凸台,以将腔体分隔为通过开口连通的前腔和后腔;凸台用于放置一待测扬声器,并隔绝前腔与后腔的声信号;凸台的至少一侧边处设置有一台阶状结构,台阶状结构用于填充填充物,以调节后腔的体积;前盖用于密封前腔,后盖用于密封后腔,以形成一密闭腔体。本发明从根本上避免了待测扬声器的前音腔与后音腔之间易出现声短路的问题,提高了扬声器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能够对不同尺寸的扬声器进行测试,并能模拟不同尺寸的移动通讯设备内部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通讯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被使用。为了提高移动通讯设备的功能,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扬声器已成为移动通讯设备内部的基本配置。可应用于移动通讯设备内部的扬声器种类很多,虽然它们的工作方式不同,但最终都是通过产生机械振动推动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介质产生波动从而实现“电-力-声”的转换。扬声器声学性能的优劣,对于移动通讯设备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将扬声器安装于移动通讯设备内部之前,都要对扬声器的电声性能进行测试。一般来说,对扬声器的电声性能进行测试,主要是对扬声器的总谐波失真值、声压、频率响应特性曲线、灵敏度、极性等等。
现有技术中,对于扬声器电声性能的测试主要是采用障板测试。图1是现有技术中扬声器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采用障板对扬声器的电声性能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在障板11上开设一通孔111,扬声器12的前音腔122穿过通孔111,即扬声器12 的前音腔122与后音腔121通过障板11隔开,扬声器12与一电声测试仪连接,电声测试仪与一计算机连接。正对扬声器12的前音腔122设置有一麦克风,麦克风也与电声测试仪连接。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计算机发出一音频测试数字信号至电声测试仪,电声测试仪将该音频测试数字信号转换为音频测试模拟信号,并将音频测试模拟信号放大后传输至扬声器12,扬声器12接收音频测试模拟信号后,经过“电-力-声”的转换,发出音频模拟信号,而该音频模拟信号被与前音腔122对应的麦克风接收;麦克风将接收到的音频模拟信号传输至电声测试仪;电声测试仪将接收到的音频模拟信号转换为音频数字信号,并传输至计算机;计算机中的分析软件对音频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以测试曲线或其他方式显示于计算机的显示界面。用户通过测试曲线,就能清楚的了解扬声器12的电声性能。
之所以在测试的过程中使用障板11,是因为扬声器12发出的声能是从扬声器的前音腔和后音腔分别辐射出去的,而从前音腔所辐射出去的声能与从后音腔所辐射出去的声能,正好为反相关系,会发生相互抵消的现象,这时扬声器的响应就会陡然下降。这种前后干涉的现象在频率低端最为严重。通过设置障板11,扬声器12的后音腔121发出的声波需要绕过障板11,才能与前音腔122发出的声波相遇并相互干涉。但是,在测试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避免声短路,要求障板的尺寸尽可能的大,但实际上不能使用无限大的障板,因为障板尺寸过大不便于测试,也无法模拟移动终端设备内部的环境,因而障板测试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前音腔与后音腔的声短路问题。
因此,如何避免在进行扬声器测试时出现的声短路现象,准确模拟移动通讯设备内部的环境,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从而真实的反映扬声器的电声性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测试装置,用以准确模拟不同体积的移动通讯设备内部的环境,避免扬声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声短路问题,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从而真实反映扬声器的电声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35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