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轿厢式电梯防坠落安全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23370.1 | 申请日: | 201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30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B5/28 | 分类号: | B66B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9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轿厢式 电梯 坠落 安全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轿厢式电梯防坠落安全系统的控制方法,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有效保护乘客安全的防坠落安全系统。该系统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内设有气体发生器、点火装置,所述点火装置由电子控制器控制;所述气囊组件设置在电梯门洞下方、电梯井侧壁上水平设置的放置孔内,相对于设有放置孔的电梯井另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凹槽,所述轿厢内设置加速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传送给电子控制器。轿厢发生坠落时,其下方距轿厢最近的一个或数个气囊组件动作,使轿厢坠落的速度迅速减小至停止,由于轿厢的坠落冲击力较小,可以有效的保护乘客身体安全。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610007834.4,申请日:2016-01-07,专利名称“一种轿厢式电梯防坠落安全系统”的发明专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轿厢式电梯防坠落安全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轿厢式电梯都设有紧急制动装置,在出现安全故障,如电梯速度异常时,通常靠制动靴夹紧电梯导轨产生制动,但当电梯导轨断裂时,紧急制动装置无法起作用,当轿厢处在较高楼层时,乘客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在导轨断裂,轿厢发生坠落的情况下,对轿厢内乘客的安全保护措施有以下几种:在轿厢电梯底部安装缓冲装置,如现有技术CN201320894008中,在轿厢的底部设置气囊组件,坠落时依靠轿厢底部或电梯井底部的缓冲装置缓解电梯落地时的冲击力,这种保护措施对于楼层较低的轿厢式电梯可以保护乘客,但对于楼层较高的轿厢式电梯,其坠落时的冲击力非常大,轿厢落下时产生巨大的惯性,缓冲装置往往很难起到保护作用,致使乘客受到严重伤害,而如果要保护乘客,则缓冲装置的成本会很高。且轿厢无法在坠落途中制动,电梯相关设备也会因坠落冲击力过大而损坏,如轿厢门损坏后难以开启,救援困难。同时这样的保护措施往往只能对轿厢坠落进行保护,而对于轿厢冲顶的情况,需要在轿厢顶部及电梯井顶部增设缓冲装置。
另一种安全保护措施是在轿厢外侧设置制动机构,通过制动机构与电梯井侧壁接触摩擦制动。如现有技术CN200410014245中的一种保护装置,含有一个具有一定长度的夹紧体,夹紧体一端的一侧面上有用于包容电梯导轨的凹槽。该凹槽的宽度大于电梯导轨的宽度。这种防止电梯超速、坠落的保护装置,不仅适应性好、使用范围广、生产成本低,还可简化生产程序。适用于电梯轿厢出现超速、坠落情况时的制动。该专利中的技术可能会出现因制动机构无法动作而失效的危险,同时电梯通道侧壁往往因潮湿而导致摩擦系数降低,增大了制动机构失效的风险。轿厢在电梯井中制动时,也无法控制制动后轿厢的停留位置,如轿厢停留在两层楼之间的位置,则轿厢门很难打开,救援工作困难。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电梯井中单独设置的安全导轨接触摩擦制动,这样会额外增加一套导轨机构,增加了设备成本以及后期维护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有效保护乘客安全的防坠落安全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轿厢式电梯防坠落安全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的安全系统包括气囊组件,所述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内设有气体发生器、点火装置,所述点火装置由电子控制器控制;所述气囊组件设置在电梯门洞下方、电梯井侧壁上水平设置的放置孔内,相对于设有放置孔的电梯井另一侧的侧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安全气囊弹出后,其一端顶入凹槽内;所述安全气囊的上表面与轿厢底部接触时,轿箱位于正常的停层位置;所述轿厢内设置加速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高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传送给电子控制器;在每层楼的电梯门洞下方设置放置孔、气囊组件、凹槽,或在相邻的几个停层之间的其中一个停层的电梯门洞下方设置放置孔、气囊组件、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33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